年輕人窮忙困境? 近日一位來自內地農村的男子,因強大的存錢能力而走紅網絡,不少網友直言“太會過日子了!” 這位男子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工資有五千元,三年存款十二萬元的經歷,比如一個月他只花一千元,剩下的存來做定期。這位男子說道:“生活的意義就是存錢。”不少網友看到後直言:“好厲害啊,這是怎麼做到的啊,吃喝住都要花錢啊,真的無痛嗎?” 近幾年,一些年輕人的消費理念悄悄發生了變化,從以前“早買早享受”“先下單,後還款”的消費主義,似乎轉向了理財、存錢。有數據佐證,如今三成五的青年不使用信貸消費,多數信貸消費比例在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試圖通過關閉消費信貸的方式告別“超前消費”。 在互聯網平台上,也有不少年輕人分享自己為了追求更高的存款利率,前往異地存款化身“存款特種兵”的經驗。有些年輕人不僅樂於探索存錢的方式,還逐漸找到了存錢的快樂。 據支付寶的熱門線上貨幣基金“余額寶”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二○○○年以後出生的用戶平均每月存款二十次。甚至有人分享自己的極限儲蓄法,就是把一年收入的七成通通存起來,這得要把物慾降得很低、很低,不做無謂的花費或是社交……其實現在年輕人都說,儘管存錢是必須的,但得要有計劃性,而不是死存錢。 吵翻天的熱搜背後,是年輕人對“窮忙困境”的憤怒——省,扛不住通脹;賺,捲不過資源。真正的解法或許是:該省的省,該花的花,讓錢成為工具,而非目的。 仙 迪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