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紙上掌勺)苦櫧豆腐

苦櫧豆腐



    景德鎮浮梁縣,既出高嶺瓷土,也產苦櫧食材。素雅的瓷器具與微苦的豆腐菜,兩者結合,實然是一對天地合璧的地理雙標。

    前月,在東埠古村遊逛,見村民門口在賣一種苦櫧豆腐,呈淡褐色條塊狀。我不識此貨。總覺與嫩豆腐概念,怎麼也擰巴不到一起。

    晌午飯桌,端上的鄉土菜,大部分很陌生。當夾起一塊自以為魔芋時,地陪朋友忙指告:“這就是你剛在村裡見到的苦櫧豆腐。”

    噢,原來乾塊變為濕糯的餚菜了,錯當魔芋。魔芋莖出自地壤,苦櫧子產自樹上,加工後不僅形似,味道也都是木呼呼的,容易屯毛不辨。

    我對新奇食物聞風起興,立馬擱筷求知,目的是每飯不忘。

    作為殼斗科植物,苦櫧樹四季常綠,枝葉茂密,樹幹高聳,壽齡較長,遍佈南方低海拔山丘;一般五月開花,十月苦櫧子熟後匝地,頗像微型板栗,上有細毛。

    鄉人搜羅一粒粒果實後,去殼、磨粉,浸泡、沉澱、蒸煮,經繁複工序方製成食材。新鮮吃不完,再曬作乾塊貯存。後來得知,苦櫧豆腐原是饑饉年代的救命糧,在“饘粥不繼”時,不知填飽過多少轆轆飢腸。

    苦櫧豆腐,名字就帶了幾分苦元素。初嘗滋味無感,嚼後有一種奇特的淡苦從舌根泛起;不過很含蓄,非藥直白的苦,更合我味。有別現代食物急於討好味蕾,而是耐心等待懂得欣賞的人。

    沒有葷香,沒有油性,注定了苦櫧豆腐寡淡無味。怪不得在大城市找不到蹤跡,自知與喧囂的霓虹燈不搭;只能像山林隱士深藏古村落,與老人廝守,與時空為伴。今天,被我意外識味,大有一見如故之感。尤其令我隱愛的是,苦櫧豆腐還含有土地的厚重、歲月的沉澱,以及先民面對困境時的堅韌。

    然而,苦櫧豆腐的苦味,並非一成不變。會吃的人善於搭配:或用辣椒掩其苦,或以酸菜襯其甘,更有人專愛其原汁原味的澀苦。我猜想,按苦櫧豆腐平和性格,一定可任由掌勺人發揮技藝的好食材。

    告別了飯桌,朋友送了我一大包苦櫧豆腐,拎在手中,幾乎無啥分量,可這份濃郁的鄉味還是讓人覺得沉甸甸。

    回家頓悟,這份土貨,離產地越遠越顯貴重,老話叫物離鄉貴。遂未敢怠忽,遵友囑告的泡發方法,取出數塊苦櫧豆腐乾,嚴格浸上十分鐘,還原出一塊塊新鮮的嫩豆腐狀,欣悅不已。

    燃灶前,為了不讓別的輔料過度加持,我選擇了將苦櫧豆腐放入土雞湯。揭鍋時,趁着浮香撒上蔥花;看上去樸素得近乎寒磣,實則是一道輕奢、爽味、健康的湯餚,足可鮮掉眉毛。

    此刻懂了,所謂鄉愁,不但是地理的位移,更是時間維度的味覺溯源。那些被現代性割裂的記憶鏈環,正藉由躁動的舌尖重新綴合。當用青花瓷碗裝入這份山野饋贈,兩種歷經火煉水淬的古老智慧,彷彿讓人在餐桌上,聆聽它們之間穿越千年的對話。



    謝震霖



46

鮮花
61

握手
58

雷人
14

路過
89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