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望廈舊身影 在觀音堂附近的賈伯樂街住了十來年,對消逝了的望廈、龍田兩村落漸生興趣,常會在這一帶兜兜轉轉,尋尋覓覓,總希望能找回它們舊時的一些身影。 望廈村位於澳門半島北部,背靠蓮峰山,是澳門半島過去規模較大的村落,最興盛時有街巷一百三十多條。在現今的通衢大道美副將大馬路附近,仍然存留了一小部分望廈村的街巷,比如小小的牧羊巷和生蔗里。 牧羊巷夾在觀音堂和康真君廟之間,這裡留有李功平故居。李功平有武功,曾在康真君廟(另側就是生蔗里)開館行醫。其後人說,李功平經常接診與葡兵打鬥受傷的村民。一八四九年,沈志亮暗殺澳葡兵頭亞馬留事件就發生在望廈村,事前沈志亮等人曾多次在觀音堂聚首,密謀起事。以前我往返報社,走捷徑每經牧羊巷,都會想起沈志亮、李功平的故事。 早期望廈、龍田村民有不少來自福建,也因此有人認為“望廈”有望廈門而思故鄉的意思。望廈各姓大部分建有宗祠,當中以何家祠(又稱何氏宗祠)為最大。我曾走近被封閉的何家祠觀望,祠內只供奉何族先人牌位,無其他神像。簷下壁上多碑刻、彩繪,頗堪觀瞻。在現今觀音堂一帶,人們不經意間還會看到一些望族所建的書塾遺跡。 我也曾在報上呼籲整修觀音堂斜對面的唐家花園,上世紀八十年代花園和大宅遺址被列入文物清單,後來被剔除。如今唐家花園僅剩圍牆及部分建築物,荒草萋萋,令人興歎。 澳門與拱北之間的關閘,距離望廈村不遠,而沿蓮峰山腳,逶迤開來則有普濟禪院(觀音堂)、觀音古廟( 含城隍廟)、蓮峰廟、天后古廟,更兼牧羊巷、生蔗里這樣的舊時里巷還在,這些都還值得尋覓探究留作紀念吧。 石 城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