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人均日棄垃圾量不斷上升 ,引起社會關注。 ![]() 陳俊明 本澳每日人均垃圾量續升惹關注 生態學會倡獎罰並行推動回收 【澳門日報消息】環保局發佈的《二〇二四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顯示,澳門人均城市固體廢物量已連續三年上升,去年日均達二點一公斤,遠超《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十年計劃》設定的二〇二六年目標(一點四八公斤),引起社會對澳門垃圾問題的關注。 生態學會副理事長陳俊明指出,澳門的環境規劃成效未如理想,居民尚未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呼籲政府加快立法進程,同時加強教育和宣傳,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 三色桶回收僅一成 陳俊明表示,疫情前澳門人均垃圾量已是兩岸四地中最高,疫情期間即使沒有遊客,人均垃圾量仍上升,表明問題根源在於居民的生活模式,垃圾分類和減量意識不足。例如街上的三色回收桶已有逾二十年歷史,但回收桶的回收率低於百分之十,問題在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執行機制,即使扔錯也無人管。此外,作為旅遊城市,大量遊客產生的垃圾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建議澳門參考新加坡等旅遊城市,通過教育居民及遊客減少垃圾產生。 消費改變增加垃圾 他提到,疫情後外賣及電商文化興起,導致垃圾量不斷上升。過去人們會到店舖用餐或購物,如今則偏好叫外賣或網購,部分網購物品雖小,但包裝卻很厚重,造成大量垃圾。這些垃圾最終由政府處理,不僅增加政府負擔,也對下一代的生態環境造成威脅。 污染者自付促減廢 陳俊明稱,近年澳門政府雖在乾淨資源回收方面有所作為,但成效有限,真正參與回收的居民不到百分之五。他認為,僅靠獎勵措施無法有效改變居民的行為,“獎勵和處罰是不同的,如果我不做,我會被處罰;和如果我做了,我可以儲積分換生活用品,這會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有些人根本不在乎積分。”他強調,污染者自付是全世界的共識,污染多應付更多費用。澳門要思考如何通過立法,讓居民有意識地主動減少生產垃圾。 陳俊明表示,澳門的垃圾處理一直依賴焚化爐,但垃圾量持續上升,環境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建議政府加強公共宣傳,讓居民了解垃圾處理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提高居民對垃圾問題的危機意識。並通過立法推動垃圾減量和分類,甚至垃圾收費制度。雖然立法可能需要時間,但至少應開始討論和規劃,避免將問題推給下一代。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