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圖自問 大約在兩個月之前,傳聞ChatGPT又突破自我,把宮崎駿模仿得惟妙惟肖。用鍵盤敲入幾個字,就能把自己變成喜歡的樣子,霎時間,朋友圈鋪天蓋地冒出各種各樣的吉卜力風格畫像。官方工作室趕緊發出聲明,禁止一切AI生圖;未隔幾天,又有消息澄清吉卜力並無發出相關禁止。如今的現實,似乎已是科技構築的魔幻。 對於AI發展,我始終抱持開放態度,是以當它進入藝術創作領域時,我總要特別審視自己的不適感——為甚麼我願意用AI完成文書作業、設計產品甚至規劃教學,但排斥以AI創作藝術呢?許多人都對AI創作的倫理問題提出建議,例如造假、抄襲、不尊重原創等。但於我而言,問題似乎指向更本質的疑惑:藝術終究為何物?我要追求甚麼樣的美感體驗? 思來想去,我想自己還是那群堅定不移地相信藝術應該是極端“屬人”的守舊派。屬人意味着它包含了人的脈絡。無論形式、媒材為何,藝術作品背後都能指向人的敘事。觀者們將客觀的色塊、旋律、造型和時光片段,與審美的語境、創作者的意念和生命歷程,以及自己的經驗糅合,形成一個共振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或許感到衝擊、困惑、挫折,但我們保有信仰:即使是最深邃的幻霧中,待在那裏頭的始終是一具血肉之軀;即使不能相互理解或認同,至少能彼此陪伴。 AI創作往往無法給我這樣豐富而真實的訊息。它們的組成是電訊號,被演算法強行縫合;它們的盡頭則是大數據庫,來自所有無意識的河流;它們的傳說付之闕如——沒有被墨水染黑的池子,沒有失聰的作曲家伏在鋼琴前灰髮散亂,沒有麥田中無人聽見的槍響。在我荒涼的心土上,再精美的AI創作,似乎都只能留下轉瞬即逝的雲影,而留不下謎一般的巨人的腳印。 苦 極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