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港澳咖啡經營者的挑戰



維港成了網紅喝咖啡打卡熱點

香港堅尼地城的%Arabica咖啡 店,消費者絡繹不絕。

    港澳咖啡經營者的挑戰



    早前從台灣的八〇、九〇朋友處得知,把咖啡當成信仰的他們,近年來面臨諸多挑戰。全球暖化導致的咖啡主產區減產,比如去年巴西旱災使期貨價飆升等,台灣亦面臨極端氣候威脅其種植穩定性等等問題。總的來看,相比起當初出來創業的“大無畏”,現在普遍的心態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今天太多人關注“打卡”、標榜快節奏的“獨創性”,卻很少真的下工夫去了解咖啡的文化,甚至了解或關心這個行業的當下與未來也變得只是某些人的事。

    據聞,台灣的咖啡起源最早於一八八四年由大稻埕德記洋行引進,初期試種於三峽、板橋。一九〇二年由殖產局技師田代安定系統化發展,在恆春設立熱帶植物殖育場,確認阿拉比卡種適合台灣氣候,並擴及花蓮、台東等地。一九三〇年代巔峰期種植面積近一千公頃。當然,當時多由日資企業經營。二戰後因全球咖啡價格波動、勞力成本高,加上台灣政府轉向糧食作物,咖啡園多遭廢棄或轉作,產業一度中斷。難得的是二千年後因為休閒農業與地方創生推動,種植面積回升,年產量約一千公噸。產區集中南投、台東、屏東、嘉義高山地帶,主打“精品咖啡”路線,也是八〇、九〇後盛行咖啡文化的年代。除此之外,台灣豆屢獲海外認可,如台東鄒築園日曬藝伎獲COE大獎,屏東特等豆曾創每公斤三萬元競標價,一方土地養一方人,大概是不為過的。只是現在本土的咖啡豆僅只佔消費市場百分之二點三不到,人力成本高,售價乃是進口豆的二到四倍,這麼走下去,也唯有用高品質和故事行銷來看看是否能夠吸引高端客戶群了。而港澳地區咖啡經營者也同樣存在對進口豆的依賴,租金、人力成本等。近年國際連鎖品牌如%Arabica、bluebottle佔據主要市場份額等,本土的小店真的需要差異化的競爭。對於當地消費者的偏好與習慣等,還需要多加觀摩和調整,例如香港的快節奏消費模式,而今天來澳的內地遊客其文化和口味偏好等,值得

    深思。



    小   啡



85

鮮花
46

握手
11

雷人
2

路過
4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