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具迫力的鼓音 ![]() 充滿儀式感的舞台表達 《鼓動薩滿》:穿越時空的薩滿儀式美學 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的黑暗中,九面鼓靜默佇立。當第一聲鼓響劃破寂靜,觀眾瞬間被捲入一場跨越五千年的韓國薩滿儀式。《鼓動薩滿》不僅是一場擊樂演出,更是一場將傳統巫俗儀式轉化為當代劇場美學的實驗,成功地在現代劇場空間中重建了薩滿儀式的神聖場域。 演出結構嚴謹地遵循薩滿儀式的內在邏輯。從迎神的“書狀”、召喚神明的“清神鼓”,到象徵農耕文明的“地鼓”,最後以祈願萬物和諧的“上生.天.地 · 水 · 火 · 神”作結,完整呈現了薩滿儀式從準備、召請到送神的全過程。這種結構不僅是形式上的復刻,更是對儀式精神內核的當代詮釋。特別是在“魂鼓”段落中,舞者優雅地在鼓上起舞,身體與鼓面撞擊產生的震動直接傳遞給觀眾,創造出一種近乎觸覺的觀演體驗。 演出團隊對聲音空間的塑造展現出驚人的掌控力。兩面太鼓、四面中鼓與兩面小鼓組成的鼓陣,配合預錄音頻與人聲吟唱,構建出多層次的聲音景觀。當多位鼓手齊奏時,聲波不僅衝擊耳膜,更讓整個場館產生物理震動,這種身體性的震撼效果,正是薩滿儀式中“通神”狀態的當代再現。特別是在“海神鼓”段落,鼓面投影的海浪影像與迴盪的鼓聲相互交融,將濟州島漁民安撫亡靈的儀式轉化為極具詩意的劇場瞬間。 演出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對傳統元素的創造性轉化。舞者頭轉絲帶的動作讓人聯想到中國粵劇文化的撥水髮,鼓點節奏亦有類廣東舞獅的伴奏效果,展現出東亞文化間的深層連結;而LED牆將無形的“氣場”具象化,則是運用現代科技表現傳統信仰的巧妙嘗試。在“天開鼓”段落中,五位鼓手象徵五方神明,其強烈的肢體動作與精準的鼓點,將古人求雨的虔誠祈禱轉化為充滿張力的舞台畫面。 《鼓動薩滿》最打動人心之處,在於演出者那種“放飛自我”的狀態。他們大汗淋漓地背譜演奏,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一種精神性的投入。這種狀態模糊了“表演”與“儀式”的界限,使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成為了儀式的參與者。當激昂的鼓聲如心跳般響徹劇場時,我們彷彿能聽見韓國農民耕耘大地的喘息,感受到薩滿與神明對話的顫慄。 這場演出成功地將薩滿儀式從其原生文化語境中提取出來,通過當代劇場語彙進行重構,既保留了儀式的神聖性,又賦予其新的藝術生命。它提醒我們,在科技主導的當代社會中,人與自然、與神靈對話的古老需求依然存在,只是需要找到新的表達形式。《鼓動薩滿》正是一次這樣成功的嘗試,它不僅是韓國傳統文化的展示,更是對人類共同精神需求的回應。 潘君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