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作 者:史蒂芬 · 斯洛曼、 菲力浦 · 芬恩巴赫 譯 者:林步昇 出 版 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無知而不自知之謎 一個國家獨立,擺脫殖民統治,從此當家作主,成敗得失與外人無由。小孩長大成人,學會獨立生活,從起居飲食到理財謀生,身心一致,徹底“戒奶”,父母自然感到欣慰。如果一個人懂得獨立思考,有自己主見,不人云亦云,也大概是一般人的共識,沒什麼稀奇。 思考需要知識,然而我們的知識,有多少真正屬於自己,又有幾多根本是集體思考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們普遍認知的獨立思考,到底有多“獨立”?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知識的假象》兩位作者從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觀點出發,剖析人類“自以為是”的現象,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史蒂芬 · 斯洛曼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布朗大學認知科學、語言學暨心理學教授,近年着重研究人類如何運用因果,推論周遭世界發生的事。菲力浦 · 芬恩巴赫是布朗大學認知科學博士,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里茲商學院行銷學副教授,其研究集中在消費行為的相關領域,當中包括因果推論、機率判斷、理財決策與道德判斷等。 顛覆我們對“獨立思考”的既定印象,是《知識的假象》的核心內容。關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網上資料多不勝數,繼而製造一種近乎常識的認知,即人可以學習如何獨立思考。但斯洛曼和芬恩巴赫認為,人其實是無法“獨立”思考的。為了進一步闡述論點,兩位作者先向讀者發問:生活上許多事情,我們明明似懂非懂,但為何自以為懂?為了拆解知識的假象,作者將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先用理論解釋“知識假象”,後半部以實例說明“知識假象”可能引發的錯誤,再提供可行方法,讓我們能作出更精明的決策與判斷。 從演化、生物和認知心理學角度看,“知識假象”的背後,涉及人類為何思考和如何思考的問題。根據作者的研究,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其實極其有限,當中只有很小部分儲存在腦袋裡,而其餘絕大部分的知識,則存在於周遭環境和其他人身上。“知識的假象”的起源,在於我們未能劃清自己與他人知識的邊界,誤把別人的知識“據為己有”。出現如此的混淆,在於我們真正所知道的,多半都不在自己腦袋的“迷你倉”內,而是貯存在所謂的“知識共同體”。所以,大多數人其實一直仰賴“知識共同體”去認識世界;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與判斷,無不受到朋友圈,以及身處的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從而令“思考”變成一種集體行動。 如果我們接受“人類無法獨立思考”的說法,下一步必須從“知識共同體”與“集體思考”的角度,重新認知個人的“智能”極限。一個人的才智高低,亦不應單憑其記憶力、知識多寡或推理能力來衡量,還需包括如何運用及貢獻共同的知識庫,與群體合作,各自發揮所長。作者在書中舉例,說明“知識共同體”的力量,可突破個人思考的盲點。例如在討論涉及專業或跨學科的政策議題時,一般人往往因所知有限,難以形成個人見解,於是選擇跟信任的人抱持相同觀點和立場。 然而作者認為這樣做,未必會讓人擇善固執,反而會使人更加偏執。他們強調智力固然重要,但一些學校甚少重視的能力,例如聆聽、理解別人觀點、感受別人情緒,有效收集與篩選資訊等,可以幫助個人善用臭皮匠的集體智慧,減低作出錯誤判斷的可能性,為提升企業管理效益,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王少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