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外國學者視角下的城區保護與更新



《為過去尋找未來:一座中國城市的空間、權力和遺產》 作 者:菲力浦 · 德姆根斯基 出 版 社:密歇根大學 出版日期:2024年2月

    外國學者視角下的城區保護與更新



    《為過去尋找未來:一座中國城市的空間、權力和遺產》是德國人類學家菲力浦 · 德姆根斯基以其沉浸式“民族志”田野調查為基礎,撰寫的一部深入探討當代中國城市更新的複雜性及所面臨不斷變化與挑戰之專著。其研究的對象、內容、視角,與通常意義的文物保護、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空間利用等專業領域有較大的區別,為研究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涉及諸多問題提供了新的見解和實證,對於相關學科、不同專業的讀者而言,皆屬上佳的參考書籍,係“理解當今中國”(China Understandings

    Today)系列叢書之一。

    本書以位於青島老城區中心地帶的“大鮑島”為研究對象,介紹該地從城市普通住宅區轉變為建築遺產和旅遊、文化消費場所的緩慢、分散和充滿爭議的轉變,並以民族志研究方式,細緻入微地描述了城市更新過程中各類群體的不同經歷和觀點。包括當地居民、外來務工人員、遺產保護主義者、規劃師和政府官員等,以及他們與區域內空間和建築的關係,剖析了導致城市發展僵局的結構性原因,揭示了城市化改革實踐中的多重挑戰。同時,透過權衡遺產保護的利弊,審視了“保護”對不同社會群體的意義和影響,為讀者呈現了當地城市治理實踐及社會多元複雜的真實圖景,進而探討如何更好地管理未來的城市發展。

    全書按七個篇章編排。作者在開篇介紹了一個多世紀前德佔青島時期規劃、建造的大鮑島的歷史與現狀,令讀者對這個街區有初步了解。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紹了改革時期大鮑島的轉型、居民面臨的社會困難、房屋徵收補償談判的複雜性、外來人口群體的地位以及保護主義者的崛起。透過研究這些不同的群體,讀者可以更深入了解當地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和衝突,以及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一章,作者以人性化視角關注大鮑島在過去十年中發生的一些重大變化,例如拆除里院建築、改造整修街道和出現新的商業模式。

    作者提出的“保護困境”概念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此概念是指地方官員在平衡遺產保護的必要性和城市重建的實際需求時,所面臨的複雜且具挑戰性的局面,其源於多個相互交織的因素:包括地方領導層的變動及分散的規劃流程,導致戰略目標不一致,阻礙整修項目有效實施;缺乏財政資源和私人開發商因經濟可行性不佳,而不願投資以遺產為重點的項目。此外,這種困境還受到國家遺產保護的使命、公眾對文化遺產不斷變化的期望所產生的動態影響。這就要求地方官員,在面對真實修復的保護主義者的壓力和從重建中獲得經濟回報的實際需要之間做出權衡。而這種微妙的平衡,又凸顯了振興歷史城區、保護其文化價值和確保可持續經濟增長的複雜性。

    在對大鮑島的田野調查中,作者使用了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參與式觀察”,這意味着研究者要盡量與研究對象一起生活,深入觀察、切身體驗其日常活動。為此,作者在當地長期租住一個房間,方便與居民、商戶不斷互動,從中獲得很多直接的經驗與觀點。書中展示的田野調查及不同視角的研究成果,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大鮑島街區及其建築對哪些群體有意義?其提供的空間在滿足哪些群體的需求?在舊城改造、城市更新時,除了製造消費場景外,還有哪些形式可以融入、體現在歷史街區的多元化當中?

    本書作者出生於一九八一年,他從小就對中國着迷,並對語言特別感興趣。一九九〇年代末,他到中國幾個主要城市旅行,留下深刻印象。二〇〇六年從東倫敦大學畢業後,他作為交換生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學修讀漢語言文學,並於二〇〇七年初次來到青島。二〇〇九年從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碩士畢業後,他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本書正是其於二〇一〇年確定的博士學位研究課題及論文內容,前後歷時十年,修得正果,付梓出版。作者現為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助理教授、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



    司徒一凡



45

鮮花
12

握手
36

雷人
98

路過
67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