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隨筆)音樂中的澳門記憶

音樂中的澳門記憶



    在澳門這座充滿文化交融氣息的城市長大,我的音樂記憶始終交織着多元的聲音。童年時,耳邊最常響起的是來自鄰近地區的流行音樂,而對於傳統音樂的印象則來自母親哼唱的粵劇片段、春節回鄉時喧鬧的鑼鼓聲,以及天主教學校彌撒中莊嚴的經文歌。這些聲音如同城市的背景音樂,陪伴我成長,卻從未讓我思考它們與澳門這片土地的深層聯繫。

    然而,當我在課堂上選修戴定澄教授主講的“澳門音樂”課程時,驚訝地發現那些習以為常的旋律背後,竟隱藏着如此豐富的歷史脈絡。戴教授的講解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原來澳門是西方音樂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利瑪竇等傳教士通過耶穌會在澳門展開傳教工作,聖保祿學院開設了中國最早的西方音樂課程,而聖若瑟修院更是培育出區師達神父、林樂培等一批傑出音樂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青年,這段被忽視的音樂歷史讓我震撼不已。

    在課堂上,戴教授不僅講述歷史,更讓我們聆聽道教科儀音樂的神秘韻律、品味地水南音的滄桑韻味。這些體驗讓我真切感受到,澳門不僅是中西音樂交流的起點,更是文化融合的活態博物館。

    近日有幸出席戴教授在澳門科學館主講的“澳門傳統音樂與大灣區人文創新”講座,這場音樂文化巡禮進一步深化了我的認識。講座系統梳理了澳門獨特的音樂生態:在宗教音樂方面,從天主教聖詠的莊嚴神聖到道教科儀音樂的玄妙空靈,反映出澳門宗教音樂的多元風貌;傳統音樂方面,鹹水歌的質樸、粵劇的華麗、地水南音的滄桑,共同勾勒出鮮活的嶺南音樂圖景。戴教授播放的區均祥先生地水南音現場錄音和罕見的粵語鹹水歌錄音,讓這些傳統藝術形式煥發出動人魅力。

    最引人入勝的是族群音樂的融合創新。土生葡人將葡萄牙民謠與普通話歌詞巧妙結合,創作出具澳門本土特色的傳統民間歌曲;巴西戰鼓音樂在澳門街頭的本土化演變,都展現出澳門作為文化熔爐的獨特魅力。講座中,戴教授特別分享了區師達神父在一九六二至一九六六年間創作的鋼琴作品《澳門景色》。這部作品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西方傳統與現代技法完美融合,成為澳門本土音樂特色的典範。這樣的案例生動詮釋了澳門音樂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的獨特氣質。

    從童年模糊的音樂記憶,到如今對澳門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刻理解,這段探索之旅讓我重新認識了家鄉的音樂文化底蘊。戴教授的研究不僅連接了過去與現在,更為我們年輕一代指明了傳承創新的方向。在這座“音樂博物館”裡,每個音符都在訴說着澳門的故事,等待着我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繼續譜寫新的樂章。



    談美茵



62

鮮花
13

握手
22

雷人
45

路過
10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