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場 小時候看卡通,機械人一出現,自然興奮。相信小朋友都喜歡機械人,無論它是正義英雄還是邪惡壞蛋,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但假如現實中出現機械人,感覺或許會不一樣。 現實中沒有機械人嗎?當然不是,不過最普及的機械人,只是令不少小朋友失望的工廠或工程車的機械手臂之類,並非他們心目中那真正的機械人。隨着近年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各種形態的機械人相繼湧現,如在新聞中偶見的機械犬,能送貨、導盲等等,在展場也出現不同完成度的人形機械人,能產生各種表情,還能歌善舞。不過,無論是人是狗,總散發一股令人發麻的詭異感,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們都欠缺人類最重要的靈魂。 機械人需要靈魂嗎?或許它們正因欠缺靈魂而顯得獨特,但藝術若沒有靈魂,還能稱之為藝術嗎?在各種音樂之中,電子音樂最能夠表現沒有靈魂的一面,但電音並不一定冷冰冰。 加拿大女高音歌唱家Barbara Hannigan聯同法國作曲家David Chalmin及鋼琴家姊妹花Katia及Marielle Labèque,在今年推出新專輯《Electric Fields》(電場),這是她突破過往令人稱道的前衛破格嘗試,正式走向電音的境界。 在Chalmin的編曲、電音演奏及聲效的處理之下,Hannigan演繹素歌,以中世紀德國作曲家Hildegard von Bingen的作品起始及作結。其間閃耀着巴洛克時期的點點星光,再貫穿當今作曲家如Bryce Dessner的新作,散發出一種來自宗教及人性的昇華氛圍。實驗之餘,完美示範電音也可以兼具靈魂,感人至深。 李子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