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發佈研究結果 研究籲關注博彩從業員心理 未婚低收輪班人員心理風險更高 【澳門日報消息】由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主辦、城市大學大健康學院及博彩業職工之家協辦開展的“後疫情時代澳門博彩從業人員心理援助——基於核心心理學理論方法及實踐”研究項目昨發佈。結果顯示,逾七百名受訪從業員的壓力知覺水平較高,部分受訪者在過去兩周存在一定抑鬱和焦慮情緒。未婚、低收入、輪班人員心理健康風險更高。 研究團隊表示,希望透過混合研究方法,系統分析博彩從業人員心理健康狀況,以回應疫情及行業轉變衝擊下博彩從業員的心理困境,並提出建議供社會各界參考。 該項目獲澳門基金會資助。成果發佈會昨日下午三時於城市大學何賢會議中心會議室舉行,城市大學大健康學院院長孫沛、心理分析研究院教授申荷永,博彩業職工之家主任白建邦,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會長柳蘊瑜,項目主負責人曹偉及司徒安祺等出席。 社會支持調節壓力 曹偉及司徒安祺表示,調查研究歷時一年多,為超過七百名從業人員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壓力知覺水平較高,部分受訪者在過去兩周存在一定抑鬱和焦慮情緒。未婚、低收入、輪班人員心理健康風險更高。心理韌性部分,社會支持能調節壓力知覺對焦慮抑鬱的直接效應,兩者呈顯著保護作用。 柳蘊瑜指出,博彩從業人員超過七萬人,疫情期間經歷客流驟減、職業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進一步加劇心理適應性問題,研究報告可以對其心理狀況和工作壓力有更深入了解,可供有關部門制訂政策及提供支援措施作參考之用。將連同澳門榮格小組、城市大學心理分析研究院專業團隊等,持續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澳門的心理健康建設貢獻力量。 孫沛強調,大學希望通過跨學科合作,推動本土心理健康研究,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為社會出力。 倡建有效支援網絡 白建邦則指出,此次研究為社服機構提供了重要啟示,社服機構須採取針對性服務策略,如通過科技手段識別高風險個體,建立有效社會支援網絡,並提供經濟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社服機構在專業實踐和技術應用方面仍面臨挑戰,需要與學術機構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服務品質。 發佈會上,申荷永介紹由其領銜的團隊稍後將開展核心心理學的新研究計劃——“癌症病友及家屬心理援助研究”,延續以文化為基礎的本土心理干預路徑。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