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養殖航母灣區伶仃號下水



“灣區伶仃”號在江門下水

    年產魚五千噸   具備文旅功能



    養殖航母灣區伶仃號下水



    【本報記者江門電】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日前在江門成功下水,標誌着我國深遠海養殖邁向“科技牧海”新紀元。

    養殖艙如水下宮殿

    “灣區伶仃”號深海養殖工船規模宏大,總長一百五十五點八米,型寬四十四米,型深廿四米,最大吃水深度達二十米,堪稱“養殖航母”。與一般的漁船不同的是,該船水下部分並非封閉結構,而是由十五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個“水下宮殿”。通過掛設漁網,隔出十二個獨立的養殖艙室,可同時開展多種魚苗養殖,大大豐富養殖類型。

    整船擁有近八萬立方米的養殖空間,水量相當於三十二個標準游泳池,為魚兒提供了廣闊的自由游動空間,提升魚苗活力和魚肉品質。“灣區伶仃”號建成後,可年產五千噸魚,是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吃魚自由”的重要來源。

    “灣區伶仃”號船舶主體建設到可以下水的狀態後,整體重量超過一萬噸。從船台到斜船架的距離長達八十米,由於船舶本身重量大,且未裝載輪胎等移動系統,要將它從船台轉移到斜船架,需要使用八十一台移船小車協同作業,施工人員把這個過程比喻為“螞蟻托大象”。

    全電推進平穩安全

    項目總工程師黃晨光介紹,移動過程最關鍵的是確保每台移船小車的速度保持一致,同時操作人員也會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密切關注移船進程,通過精準的參數設置和人工干預,雙重保障船體平移過程的平穩與安全。整個過程耗時近三小時,隨後,工作人員對船舶又進行了一次“體檢”,確保安全後下水。

    “灣區伶仃”號採用了先進的全電推進系統,擁有二十千瓦的風力發電系統,能夠滿足靜態養殖時的用電需求。該船還擁有兩台三千六百千瓦的舵槳機,就像有了一雙有力的“魚鰭”,三點八米直徑的槳葉能夠讓它自由遨遊於灣區海洋。其還搭載了高精度的GPS、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實時報告航行水域的位置,為養殖人員作提醒。

    可供休閒垂釣食宿

    “灣區伶仃”號在各個養殖艙室內安裝了多個傳感器和自動餵食系統,當局部海域水溫異常或水質污染,該船可自動升高養殖艙室,減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確保養殖魚群安全質優。未來,“灣區伶仃”號將主要在珠海萬山群島海域開展作業,專注於養殖金鯧魚、章紅魚、紅瓜子斑魚等高品質海產,在靜態養殖期間。“灣區伶仃”號還具備海上休閒功能,為遊客提供垂釣、主題食宿等服務。



    獨立養殖艙室可開展多種魚苗養殖



45

鮮花
87

握手
14

雷人
11

路過
4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