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師” 有一個詞,我對它特別有深刻感受。 它,便是“激活”一詞。 論到文辭中的這一個“激”字,它是常用的字,賦有動感和力度。更可以配上另一個字而成為“雙音詞”,而形成的雙音詞雖然中心旨意沒有很大差別,如“激起”、“激發”、“激揚”……但如果仔細推敲、體味,卻又會覺得“激活”這個詞,生命的張力更強,有如核能的連鎖反應那麼洶湧磅礴。 我讀到一些回憶錄一類的作品時,也發現了“激活”一詞用得很多,很精準和帶勁,有概括力。如一位作者寫道:“經過‘文革’十年災劫,打倒四人幫後,復出的鄧小平說過一句平凡的真理:‘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到老鼠,便是好貓!’就是這一句生動、淺白的語句,就激活了全國人民共同努力開拓改革開放康莊大道的壯舉。”這裡的“激活”一詞,試想想,在一般的文章裡,它大可以用“激發”、“激起”來代替,但想得深一些,到底還是“激活”用得好,特別是配上一個“活”字,那就像一個萬馬奔騰、乘風破浪的雄偉局面展現在眼前,響徹在人民的耳中,是新生命的活力,是破舊立新的豐碑。若改用“激發”來代替,似乎只能夠表現出一種物理性的動態而已。 古人常說“一字師”,不少的先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那樣的亮麗耀目,“鳥宿池邊樹,僧推(或敲)月下門”的“推”、“敲”二詞之爭議,“前仆後繼”改為“前赴後繼”的英雄氣概……都可以說是“一字師”的好教材也。 魯 茂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