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父親病故之謎 二○二三年,我應邀出席茅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慶典活動就在茅盾先生的故鄉烏鎮舉行。那次是初冬時節,浙江桐鄉的烏鎮還是有點微冷。我們下榻的是西柵,那裡不僅是全國最成功的古鎮景區之一,還是茅盾先生的長眠之所。不過,茅盾原先並不在西柵出生。 一天清晨,我隨大隊坐車前往東柵景區,那邊有茅盾故居紀念館。烏鎮之內,一西柵,一東柵,都是江南水鄉,距離其實不遠,大約也就五六公里吧。東柵還是最先開發的景區,不過論美觀和服務質量,近年已被西柵反超了。 然而,如果想感受茅盾的年少氣息,也只能去東柵尋找。目前看到的茅盾故居是他成名後在原址上重修規劃修建的,時間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們看到茅盾的父母照片。他父親叫沈伯藩,字永錫,於一九○六年離世,享年三十四歲。當時茅盾十歲。可以說,茅盾的青少年時期主要是由母親陳愛珠教育、撫養的。這位出自醫學世家的婦女,知書達理。茅盾對母親孝敬有加。陳愛珠晚年就一直生活在這個院落裡,直到終老。 這時我忽然想起,很多偉大的文學家都少年或幼年喪父,比如魯迅先生。他的父親周伯宜在魯迅十五歲時去世,時間是一八九六年,享年三十五歲,地點是浙江紹興。從時間地點乃至壽命看,兩位父親的去世都較接近,他們的診治過程是否有可比性呢?按魯迅在《父親的病》中追憶,周伯宜的診治經過完全跟古代沒任何區別,只有中醫參與: 老媽子便將病人的手拉出帳外來。他(指中醫)一按,冷冰冰的,也沒有脈,於是點點頭道,“唔,這病我明白了。”從從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藥方紙,提筆寫道…… 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三之一) 譚健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