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期《海上絲綢之路叢刊》內容豐富 《海上絲綢之路叢刊》第三期出版 【澳門日報消息】由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學術期刊——《海上絲綢之路叢刊》第三期已出版,期刊是中外關係史、明清史(港澳史)、海外漢學、歷史文獻、基督教傳華史,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研究領域的專業刊物。 探討中西牙雕藝術 第三期內容豐富,設專題研究、啼音初試和著作點評三個欄目。“專題研究”欄目:金國平著《閩南風——“三牙”韻:中西牙雕藝術融合之篇》,深入剖析了中國牙雕藝術的歷史脈絡、技術特色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演變與發展,期待牙雕藝術作品的申遺能夠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舞台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康志傑著《善言善行結合,造福中國鄉村:天主教本土化的山東實踐——以聖言會(SVD)為例證》以在華聖言會為研究對象,從營建自給自足的教友村、向中國鄉村輸入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開展打井、植樹等工程建設等方面,分析討論聖言會在中國鄉村經濟建設方面的種種特點。(日本)中島樂章著;劉明綺譯《十六世紀的西方文獻所見東亞海域的Fariy k與Parico》援引漢文史料,對Fariy k以及Parico所指島嶼進行新的考察。 “啼音初試”欄目:周滿滿、吳青著《日據香港時期留港文人陳君葆的生活變化與精神困境》,講述了日據香港時期留港文人陳君葆從發聲者到緘默者的轉變,揭示了殖民暴力對文人群體的摧毀,折射出淪陷區文人群體複雜的生存狀態。劉婷婷著《禍福相倚:“香花信俗”的歷史演變路徑及其當代處境》,論述了“香花”產生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討論了“香花信俗”的三種命運路徑和四個不同階段;最後總結了梅州香花的定位及其面對的挑戰。黃雄彪著《十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蘇州潮商》通過梳理蘇州潮州會館的變遷,以及對蘇州潮商與清政府、地方鄉勇、上海潮商等各方之間互動的考察,反映了蘇州潮商獨特的發展歷程。 大帆船與絲路研究 “著作點評”欄目:原刊載在《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中Roderich Ptak的書評,對金國平在“澳門學研究叢書”(第二輯)”中出版的著作《中國大帆船與“絲綢之路”——“Parián”研究》進行了分章節介紹,評價此著作史料來源豐富,著作研究細緻,想法新穎。張怡萱著《首個條約的簽約地與中美關係的新起點——<澳門望廈村研究>評述》,通過採訪《澳門望廈村研究》作者林發欽本人,從中國村落史的角度出發,認為此著作在具有原創價值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澳門望廈村的機會,填補了這一地區歷史和文化的知識缺憾,是中國村落學史的重要成果。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