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關係有望迎來轉圜 從輟學打工的寒門少年,到屢敗屢戰的“穿西裝的角鬥士”,六十一歲的李在明,在韓國前總統尹錫悅突遭彈劾的政治地震中,終於贏得大選。昨日,李在明在國會正式宣誓就任韓國總統。 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強調:“我高度重視中韓關係發展。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和地區形勢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作為全球和地區重要國家,中方願同韓方一道,堅守建交初心,堅定睦鄰友好方向,堅持互利共贏目標,共同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向前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今次是李在明第三次向韓總統寶座發起衝擊。二○一七年,他在第十九屆總統選舉中止步於共同民主黨黨內初選;五年後的第二十屆總統選舉中,他以微弱劣勢惜敗國民力量黨的尹錫悅。如今,他終於圓夢。 有評論稱,戒嚴事件對韓國或許是災難,對李在明卻是天賜良機,直接將其送上權力之巔。任何成功固然離不開時勢因素,但如果僅將李在明的勝利視為“天上掉餡餅”,似乎小覷了李在明的政治能量和才幹。這幾年,李在明的政壇遭遇頗為坎坷,可說三年連破三次死局——絕食、遇刺、受審。 完成逆襲後,李在明又將帶領深陷撕裂的韓國走向何方?他在就職講話中說:“我將努力實現大團結,成為團結並服務於所有國民的‘大家的總統’。”並表示,將首先恢復民生和經濟,啟動緊急經濟專班,依靠國家財政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建設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社會。將通過對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尖端科技產業的投資與支持,打造引領未來的經濟強國。 李在明又說,將推行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從國家利益與實用性出發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防範“朝鮮核威脅與軍事挑釁”,同時打開與朝鮮溝通的窗口,通過對話與合作,構築朝鮮半島和平。 李在明代表的進步勢力上台,意味着韓國外交將迎來大調整,韓國和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關係有望改善。李在明曾多次批評尹錫悅政府時期的外交政策,強調與中國的關係很重要。上月十八日晚,李在明在總統選舉首場電視辯論中指出,實用主義是其外交政策的關鍵。他表示,韓國不應該全盤押注在和美國的同盟關係上,處理好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也很重要。 李在明亦曾批評尹錫悅涉台海問題的言論:“為甚麼要去招惹中國呢?”“我們為甚麼要介入(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岸問題?無論台灣海峽發生甚麼,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如何發展,跟我們有甚麼關係?我們只把自己日子過好不就行了嗎?” 擔任韓國京畿道知事期間,李在明曾兩次前往中國訪問,對中國目前堅持的發展方向十分看好並高度認同。隨着李在明上台,中韓關係有望迎來轉圜,為兩國人民創造更多福祉。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