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死必首丘 聽到端午節的龍舟鼓聲,自然便想起了屈原,他那首在放逐途中創作的《哀郢》末段寫道:“曼余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說自己放眼四野,希望能夠返回,但不知道是甚麼時候。鳥兒要飛返故鄉,狐狸死的時候牠的頭也要面向故土一方。詩人藉動物的一些特性表達了自己對重返故土的渴望,讀來使人動容。 狐狸一直被人認為是狡猾的,但牠對故土眷顧卻使人另眼相看。還有三文魚,牠們從溪澗破卵而出,然後游向大海,成年後重回出生地產卵,在回故土的路上早有其他動物的利爪、利嘴在等候,但牠們依然勇往直前,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後便老死故鄉。每當看到這些鏡頭,內心油然生出一絲敬意,覺得動物身上有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年輕時我親戚的母親年紀大了,堅持要回到地處偏僻的故鄉,她寧願老死在那裡,也不願意回到澳門。東坡的《蝶戀花 · 京口得鄉書》詞云:“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回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這闋詞正好說明中國人對故鄉的眷戀。不過,落葉歸根、眷顧故土並不是我們獨有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有齣西片《天地一沙鷗》,少年主角在山林中遇到一個印第安老人,他正要回到出生地終老,也因這次相遇,少年學會了許多野外求生技巧。 其實當我們降臨世上,張開眼看到的東西、母親的體溫、家人的身影、家居的枱枱椅椅,這些便是我們對世界的初始印象,之後一直陪伴着自己成長。長大後為了生活或者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會四處漂泊,但當完成了人生的責任,或步入老年,那些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便會浮上心頭,於是成了一道或甜蜜或苦澀的鄉愁。 公 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