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人們》海報 ![]() 賴恩 · 古格勒和米高 · B · 佐敦合作無間 ![]() 《罪人們》四月中在北美上映 漂白靈魂的交易 ——談《罪人們》 過去數月,從戲院到網上平台,不時看到《罪人們》的預告。由於近年荷里活狂吹政治正確季候風,對台前幕後幾乎清一色由黑人擔綱的電影,實難提起任何興趣。短短一分鐘的預告,混雜驚慄、音樂、動作、暴力、血腥、懸疑等元素,不倫不類雖是第一印象,但也勾起了好奇心:導演賴恩 · 古格勒(Ryan Coogler) 到底想透過《罪人們》說甚麼故事? 看畢《罪人們》,回想上映前的預告片,不得不佩服電影公司精明審慎的宣傳策略。有別於古格勒前作如《黑豹》和《洛奇外傳:王者之後》系列,不論片種及主題,《 罪人們》如一鍋大雜燴,難以簡單歸類。其中的美國南方哥特和殭屍題材,配合高潮迭起的懸疑劇情,可見導演早有預謀,誓要把觀眾嚇得魂飛魄散,同時又透過精彩的歌舞編排加強敘事,效果令人意想不到。電影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講述由米高 · B · 佐敦(Michael B.Jordan)飾演的一對雙胞胎兄弟,在芝加哥賺到第一桶金後,為了擺脫過往的江湖仇怨,決定回鄉重頭開始。他們在老家密西西比,向一個種族歧視者買了一塊地,然後開了一間專屬黑人的小酒吧。他們夜夜笙歌,吸引不少捧場客,但同時發現一股邪惡勢力蟄伏已久,且暗藏殺機。 當今荷里活,政治正確大勢所趨,拍下一堆A級成本的爛片,教人不忍卒睹。若想四平八穩,循着以上的故事大綱,導演已足夠交功課。然而古格勒藝高膽大,劍走偏鋒,除了在上述故事中穿插男女感情線,更加入緊張刺激的吸血殭屍大混戰,驟聽之下充滿cult片味道,但全片一直圍繞着以下主題:在危機四伏的世界,自由與誘惑的角力,是如何考驗人性。片中的靈魂人物之一,是雙胞胎兄弟的表弟薩米。薩米才華橫溢,能自彈自唱。他當牧師的父親曾嚴正警告兒子:藍調音樂是一種相當邪門的超自然力量,反對他成為酒吧樂隊的一份子,但薩米堅持己見。這個音樂鬼才的角色,其實參照了美國藍調傳奇羅伯特 · 約翰遜(Robert Johnson) 。約翰遜出生於一九一一年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窮困小鎮,父親是種植園工人,育有十個孩子。年紀最小的約翰遜,十八歲那年選擇離鄉別井,一心追求自己的音樂夢。他會吹口琴,但結他卻彈得一塌糊塗。直至一九三二年,約翰遜回到家鄉,一手結他技藝竟然脫胎換骨。如此神乎其技,即使肯花一兩年苦練,也絕不可能倉促成事。於是鄉間有人相傳,約翰遜向魔鬼出賣了靈魂,而他二十七歲離奇死亡,更為他短暫一生添上神秘詭異的色彩。 就如《罪人們》的開場白所說:縱觀歷史,不少傳奇和天才,因天賦異稟,總會吸引邪惡勢力的注意。一晚,薩米的音樂引來了不速之客,將原本寧靜的小鎮鬧得天翻地覆。片中由積 · 奧干奴(Jack O' Connell)飾演面善心惡的魔鬼,覬覦可以不受時空和種族所限的音樂,明目張膽苛索。導演藉此暗喻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白人以掠奪者身份,表面甜言蜜語,實則笑裡藏刀,將源於黑人文化的藍調音樂“漂白”成搖滾音樂,掏空黑人的金錢與靈魂。在美國樂壇,黑人和白人歌手的酬勞長年差天共地,曾是鐵一般事實:黑人女歌手Big Mama Thornton一首《Hound Dog》,被貓王皮禮士利翻唱,唱片在全美大賣一千萬張,但原唱的她只拿到一張五百美元的支票,從此將版權賣斷。 純粹表面看熱鬧,電影本身不乏賣點,光看米高 · B · 佐敦的出色演技、魁梧身材、教人肅然起敬的六塊腹肌、希莉 · 施丹菲(Hailee Steinfeld) 的妙曼身姿和魅力、還有連場怵目驚心的動作場面等,這張戲票已是物有所值。至於電影背後觸及的歷史、宗教與文化議題,尤其對種族不公、文化盜竊等社會現象的控訴,導演的表達相對含蓄,但不時借電影對白有話直說:“白人喜歡我們的音樂,但對其來源絕口不提。”從美國民間傳說,到長年在網上盛傳的陰謀論,黑人自甘墮落,為了名利向白人俯首稱臣的說法,其實從未消失過。當中最廣泛流傳的,莫過於“光明會”與美國樂壇、特別是黑人歌手“被操控”之說。根據現代陰謀論,“光明會”是一個神秘的秘密精英團體,旨在幕後操控世界。在不少黑人流行歌手的演出和MV中,不時出現如三角形、獨眼、金字塔等符號,陰謀論者將之通通解讀為光明會的象徵。部分藝人一出道便火速名利雙收,亦被視為“交換靈魂”或“加入神秘組織”的結果。尤其在美國音樂史上,黑人音樂家普遍被認為是創新與突破的代表,但同時受到以資本利益主導的娛樂產業體系剝削。抵不住誘惑的凡人,甚至以自由和生命作代價,如《罪人們》中的薩米,隨時錯過自我 救贖的機會。 韋柏年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