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女士 ![]() 李女士 ![]() 吳太太 ![]() 袁先生 ![]() 李先生 居民:津貼雖好仍需政策扶持 【澳門日報消息】為解決本澳出生人口持續減少,低出生率引發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短缺與經濟動能衰退等問題,特區政府推出臨時性的育兒津貼計劃,旨在為育兒家庭提供部分的經濟支援,預料最快下月十六日可通過“一戶通”接受申請。居民普遍認同,認為措施反映政府緩解社會發展問題的決心,但要提高生育率,非單靠經濟支援可達。 政策組合拳解焦慮 △新婚的陳女士表示,受家庭觀念影響,未來有生育打算,認為此次津貼是“額外加分項”,增強生育意願。但對當前因顧慮育兒壓力而遲遲未決的家庭,單一津貼政策的鼓勵作用有限,須結合住房、醫療、托育等多領域政策“組合拳”,才能更有效緩解生育焦慮,推動形成可持續的生育支持體系。 她稱,育兒津貼雖金額並非特別高,但能夠覆蓋嬰幼兒階段尿片、奶粉等基本開支,體現政府推動生育的堅定決心,是對社會訴求的積極回應,“作為一個起步已經很好”。認為政策的推出有助於營造關注生育的社會話題,促進公眾對生育議題的討論。認為當前政策僅覆蓋至三歲兒童,實際育兒壓力貫穿子女成長全過程,尤其三歲以上兒童進入幼兒園、參加興趣培訓等階段,教育支出成為家庭負擔重點,建議將津貼適用年齡向上延伸;建議加入“遞進式津貼機制”,即隨着生育胎次增加,相應提高津貼幅度,以更精準匹配多孩家庭遞增的經濟壓力與照顧負擔。並建議推出針對三歲以上兒童的“持續進修支持計劃”,以教育券或培訓補貼形式,定向資助啟蒙課程、興趣班等教育開支,緩解當下“捲入式育兒”帶來的經濟負擔。 她認為,社會服務單位可協助普及津貼申請流程,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影響政策效果。同時完善監管機制,防範個別家庭為領取津貼而棄養。此外,建議企業與婦女團體通過宣傳,改善青年群體對生育的認知,同時建議學校從小融入生育相關教育,如性健康知識、家庭觀念培養等,為未來生育意願奠定基礎。 津貼上延完善配套 △李女士表示,相較於一次性發放,連續性津貼更能貼合育兒階段的長期需求,每月千五元雖無法覆蓋全部育兒成本,但確實能減輕部分經濟壓力。建議建立津貼動態調整機制,如參考社保養老金每年調升模式,讓津貼跟隨通脹調整,“畢竟奶粉價格每月都可能上漲百分之三至四”。建議將補貼範圍延伸至早教階段,因為三歲後孩子仍需教育投入,教材、興趣班等開支不小,津貼覆蓋年齡或可適當延長。配套政策方面,希望統一產假標準並延長育兒假,同時建議對有孩家庭提供公屋申請優先權,“身邊有同事因住房緊張無法給孩子獨立空間,生育計劃一再擱置”。 李女士表明不考慮生二胎,坦言希望集中資源培養一個孩子是當下更務實的選擇,“住房、教育、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都是壓力源,現有政策支持還不足以讓家庭有信心承擔多孩成本”。強調提升生育意願需多政策“組合拳”,“單靠津貼不夠,產假、住房、教育等配套得跟上,形成覆蓋從出生到教育的全周期支持,才能讓家庭敢生、能養。 夫婦共識親職養育 △育有五個小朋友的吳太認為,育兒津貼作為經濟補助“有好過冇”,亦相信對刺激年輕人生育的意慾有一定作用,但認為現今的家長養育小朋友更多考量的是不同因素。以自己為例,除因為本身與丈夫都很喜歡小朋友外,最主要令她願意生育的是其丈夫每天回到家都會放下所有工作幫忙照顧小朋友,放假時又會一起去玩,亦沒有請工人或長輩協助照顧小朋友。她認為夫婦的相處和共同養育小朋友的意識都十分重要,並非單靠經濟因素即可維繫和諧的家庭關係。 對育兒津貼以年度發放的方式,她認同相關做法並認為能讓家長有更大的靈活性運用到這筆津貼,例如幫小朋友儲蓄、買保險等,亦認為在“一戶通”申請方便。期望政府未來考慮完善房屋政策、增加租金補貼等不同方面,減輕居民生活的負擔,從而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慾。 支持培養親子關係 △小朋友於二三年出生的袁先生認為,今次育兒津貼的發放方式和金額都合適,與太太商量後都是傾向用作購買奶粉、尿片等日常開支,認為有助減輕現時養兒上的經濟壓力,以及有助刺激其生二胎的意向。他坦言面對生育最大的壓力不一定是滿足小朋友生存的條件,反而是思考到其未來的發展和身心健康為主。始終現今家長的育兒觀有別昔日,更多會想如何多些關懷小朋友,讓他們能夠在開心快樂的環境中成長,但見到現時經濟環境不好、小朋友學習壓力大等都會卻步。他認爲,政府若想推動年輕人生育,或可考慮推出更多親子活動或利用持續進修計劃,讓年輕家長可運用持續進修的資助報讀親子班或親子工作坊等,藉此有更多機會培養優質的親子關係。 考慮子女教養就業 △小朋友於去年出生的李先生認為,政府新增育兒津貼不錯,將用在購買小朋友的奶粉等日常生活上,但畢竟現時社會整體經濟環境不明朗,故暫時未必可刺激到其生二胎。他認為津貼設定在三歲以下的界線是可接受的,但四歲以上亦會有不同的壓力,特別是現時社會競爭較大,不少家長都會幫小朋友報讀興趣班或補習等,期望可提升他們的競爭力,所以小朋友要面對的學習壓力不輕,作為家長在考慮生育時,未必完全基於經濟因素,更多是就教養和小朋友未來的就業、生活環境而考量。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