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家超 ![]() 卓重賢 校友勉學子抓緊灣區機遇 【澳門日報消息】河南省政協委員馮家超、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卓重賢昨日重返母校培正中學,與學生圍繞“不忘初心與突破局限”、“AI應用及就業衝擊”等議題展開深度交流,現場互動熱烈,青年學子積極提問。 分享自身經驗 馮家超以自身經歷詮釋政協的本質,強調政協“非職位而是榮譽”,是社會對個人貢獻的認可,需以學識與經驗回饋家鄉與祖國。他回顧中學時對經濟學的熱忱,歷經澳門大學求學、留校任教、考取清華大學博士等階段,三十年深耕經濟領域,指出“初心是成長的內在動力”。勉勵學子立志時應明確熱愛的領域,並以行動踐行,同時懷感恩之心,珍惜身邊人的影響與機遇。 卓重賢結合政協履職經歷,介紹澳區委員的“雙重責任”,一方面提交拱北出入境優化等提案服務內地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全國兩會精神傳達會等平台宣傳澳門,推動區域融合。他分析澳門融入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指出“1+4”產業規劃與葡語國家平台優勢帶來多元就業機會,但需應對AI技術滲透與億級市場競爭,建議青年主動拓展社交圈、把握政策紅利、講好中國故事。 針對“初心是否會成為枷鎖”的提問,馮家超以澳門博彩業為例警示,“沉溺‘世界冠軍’的心態將阻礙創新,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他鼓勵青年“跳出舒適區,在實踐中迭代認知,避免自我設限”。 AI結合專業 談及AI在政務與工程領域的應用,卓重賢列舉長者公寓跌倒監測系統、大學建築智能控溫等場景,說明AI技術如何提升民生服務精準度。他強調“AI源於人類智慧,本質是輔助工具,而非取代人類。”面對就業衝擊,他建議青年以興趣為核心,“從事熱愛的行業時,內在動力會激發創造力,形成‘AI輔助+專業深耕’的不可替代性”。 針對學生關注的“澳門青年如何融入大灣區”,兩位委員建議聚焦政策紅利,在中醫藥、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中尋找切入點,同時積極參與跨區交流活動。 面對AI浪潮與大灣區機遇,他們勉勵澳門青年需以政協委員“雙向服務”的擔當為鏡,在時代坐標中找準個人定位,以開放視野書寫屬於自己的成長篇章。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