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年青舞者以形體表達內心 在流動與定格之間—— 《銳舞 · 搖擺的世代》的Z世代身體寓言 當觀眾步入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迎面而來的是鐵籠中打碟的DJ與閃爍的燈光,這不是尋常的劇場體驗,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文化實驗。劉沛麟的《銳舞 · 搖擺的世代》以當代舞蹈為基底,將霹靂舞的“定格”技巧與電子音樂的流動能量並置,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身體語法——那些突然的靜止與爆發的旋轉,恰如其分地隱喻着Z世代在數字洪流中既渴望連接又保持疏離的矛盾狀態。 舞作的實驗性不僅體現在肢體語言上,更突破性地重構了觀演關係。觀眾可以像在真實舞池般自由走動,不同方位播放差異音效的設計,使每位參與者都成為這場大型社交實驗的變量。這種設計巧妙地呼應了當代青年在社交媒體時代的生存狀態——我們既是表演者也是觀看者,在碎片化的訊息流中不斷切換角色,卻始終難以確定自我的位置。當某些觀眾在即興互動中突然解放自我時,劇場瞬間變成了一個微縮的社會景觀,暴露出數字化世代對真實連接的深切渴望。 編舞家對音樂元素的運用展現驚人的敏銳度。當特大提琴的低沉音色突然切斷電子舞曲的脈動時,古典與現代的碰撞不僅構成聽覺上的張力,更成為舞者內心糾葛的外化呈現。那些充滿情慾暗示的雙人舞段,在誇張的表象下,暗藏着對身份認同的嚴肅探索。舞者千禧時尚的裝扮與充滿流行文化符號的動作設計,並非簡單的視覺刺激,而是對消費主義時代身體政治的犀利提問。 這部作品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其未經修飾的真誠。那些關於扶持與接納的瞬間,那些在迷失與尋找間徘徊的身體,都直指這個世代共同的精神困境。當演出結束時,留在觀眾記憶中的不僅是強烈的感官衝擊,更是對那些“定格”時刻的思考——在永遠在線的數字時代,我們是否還能找到屬於自己真實的身體語言?劉沛麟給出的答案充滿希望:當年輕人在舞池中尋尋覓覓時,那種對連接的渴望本身,或許就是抵抗虛無的最美姿態。很高興見到澳門藝術節讓新一代的本地藝術家有平台去展現及成長。 潘君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