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特種兵 “特種兵出行”是時下新興的高強度快節奏旅遊模式:一天跑十個免費景點、餓了到超市試吃果腹、累了在二十四小時的連鎖快餐店趴睡,總之能步行絕不搭車,能巴士絕不的士。這種極限挑戰般的旅行花費不高,惟代價是舟車勞頓,體力耗盡。 對於“特種兵”的態度,見仁見智。反對者認為過於緊湊的行程、過度壓縮的時間和走馬觀花式的打卡都是“快餐文化”的產物,既委屈自己,也降低了旅遊的愉悅感,反而失去旅行的體驗意義。欣賞者則認為在經濟壓力下,變身“特種兵”是一種追求極致性價比的方式,以最少的錢,看最多的景,打最多的卡,也是最大程度滿足“在時間與金錢的夾縫中奔赴詩和遠方”,實屬精打細算之選。 說起精打細算,其實網絡上一直不乏各種出遊優惠攻略,如購買早鳥票、淡季出行、貨比三家,都是老掉牙的招數。眾所周知,旅行最花錢的主要在交通和住宿,時至今天,後者在“內捲文化”下已有相當多平替選擇,且隨着地圖軟件的不斷優化,亦有助於精明消費者打破信息差,透過與房東的直接聯繫,獲得比平台更加優惠的住宿價格(但風險是一旦出現糾紛,消費者易陷入被動境地)。至於前者就難了,一來票價比較固定,二來即使出現特價,自身假期時間也未必相配,有些博主看準粉絲需求,專門針對機票鑽研相應慳錢貼士,讓人眼界大開之餘,腦洞同樣大開,諸如以不同語言搜索票價、善用匯率差異、結合外部促銷網站等等。有特種兵驢友就參考這種方式以德、日、意文和其他不知名小語種搜索機票,發現票價確有幾十元至百元左右的差異,幅度雖小,確也不失為一個降低旅行成本的小訣竅。 經濟現實下,消費時固然要就住荷包,話雖如此,千里迢迢出門,若總是象徵性的“到此一遊”或為求點讚而打卡發圈,似乎略嫌膚淺,某程度而言更是一種遺憾,倒不如在家嘆嘆冷氣看看高清照片來得舒適。 旅行不應該是匆忙追趕,不應該是捧着食物或佇於網紅標誌旁的擺拍,既然已走出家門,甚至邁出國門,就值得身心投入沉浸體驗,只要情有獨鍾,有些錢該花還是要花的。我自認自己沒法成為一名合格的“特種兵”,因為太喜歡一邊遊目騁懷旅途的風光,一邊體驗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但我身邊也有不少“特種兵”好友,他們總是體力充沛,而且頭腦靈活,善於應對旅途中的各種突發狀況。然而,比起在城市深度遊歷探索、在景區靜賞草木春暉,他們也許更期待做任務般背着行囊趕轉場。 我常調侃他們是“走馬觀花或蜻蜓點水式的打卡觀光”,而他們總不厭其煩地糾正我那叫“浮光掠影式的極致浪漫”,並以身為“特種兵”為榮。 蘇九齡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