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靈犀映象



觀自在菩薩 (75.6x42cm) 蘇法融

    靈犀映象



    ——蘇法融《觀自在菩薩》的禪藝睿境



    在藝術那浩渺無垠的星空之下,每一幅傳世之作皆如璀璨星辰,以其獨有的光輝,引領觀者探尋心靈深處的微妙與宇宙奧秘的無窮。澳門畫家蘇法融先生,禪意畫壇的巨擘,以深邃的藝術造詣與獨到的創作視角,巧妙融合敦煌文化的神韻與西洋繪畫的精湛,開創了“宣紙油畫”這一藝術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蘇法融攜學生深入敦煌石窟,觀摩寶窟,汲取精髓,臨摹了大量的敦煌作品,他將這份厚重的文化底蘊融入自己創作的靈感,賦予其東方古典藝術的韻味。同時,他精通西方素描、油畫與寫生技藝,將東西方藝術精髓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在此基礎上,蘇法融傾心創作了令人神往的《觀自在菩薩》作品,展現了其深邃的禪意畫境界。

    《觀自在菩薩》畫面中,觀音菩薩妙相莊嚴,端坐於畫幅中央,正如《心經》所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其雙眸微閉,宛如深泉,清澈透明,洞悉世間疾苦,流露出對衆生的無盡悲憫與關懷。柳葉眉輕柔如新月,上揚的弧度中藏着超脫塵世的淡然與寧靜。鼻樑挺秀,如山林間的峻峰,不染塵世煙火。唇若初綻花瓣,溫潤微抿,訴說着慈悲的真諦。面龐圓潤,膚質細膩如羊脂白玉,泛着柔和的聖光,歲月塵埃未曾沾染。其面容寧靜祥和,超脫塵世紛擾,沉浸於般若波羅蜜多的清澈之境,證得無上智慧。

    坐姿從容,即便身處狹隘石縫,亦堅定自若,如岩縫中綻放的青蓮,散發着堅韌的芬芳,詮釋着生命的不屈與頑强。周遭石縫狹窄窒息,漆黑岩石冷酷猙獰,如群魔亂舞,擠壓着這片狹小空間,彷彿吞噬一切生機。這些岩石不僅是自然嚴苛的具象展現,更是人世間艱難困苦、無常磨難的象徵,揭示生命的脆弱與世間的冷峻,對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構成挑戰。然而,觀音菩薩心如止水,不爲外物所動,正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悠然架起一腿,端坐方寸之間,淡然超脫於惡劣環境,彰顯內心堅定的信念與定力。

    在當今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青年人的生活壓力增大,情緒煩躁,心態失衡。此時,我們更需調整心態,學會在逆境中保持平和。正如畫面中的觀音菩薩,即便身處困境,亦能以超然態度面對,以菩薩般的定力生活。這種心態的調整,不僅提升個人修養,更是對生活智慧的領悟。

    觀音菩薩的雙眸平靜深邃,能洞穿世間虛妄,直抵本質。在這逼仄石縫中,他宛如世界中心,又超越中心,心性如如不動,不爲外界所擾。他深知世間萬象皆虛幻,不可得亦不可執。於是,以慈悲爲懷,以智慧爲眼,觀照一切,視境界爲空,不爲表象所惑,保持內心的寧靜以及平和。這便是觀音菩薩的無上境界,亦是藝術家蘇法融通過《觀自在菩薩》傳達的深刻哲理——“大自在”境界。

    藝術家蘇法融將西方油畫的立體塑造與東方水墨的寫意精神融爲一體,以宣紙爲載體,創造出既具油畫質感又不失國畫韻味的藝術效果。筆觸間盡顯絕妙功力,描繪觀音菩薩時,筆觸輕盈遊走於宣紙之上,精準呈現肌膚的溫潤與衣袂的飄逸,飽含對慈悲與神聖的敬意;刻畫岩石時,筆觸化作滄桑刻刀,鑿出岩石的冷峻粗糙,盡顯歲月的厚重。這種中西合璧的手法,不僅豐富畫面表現力,更深刻體現蘇法融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與見解。

    在色彩運用上,蘇法融同樣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觀音菩薩周身散發的柔和光暈,暖色調層層暈染,如破曉曙光,溫暖而不刺眼,盡顯慈悲與神聖。光暈中若隱若現的金色,如古老壁畫中的神秘光輝,增添超凡脫俗的氣質。四周岩石則以冷色調的深灰與幽黑爲主,如無盡黑夜深淵,冰冷壓抑,與菩薩光芒形成鮮明反差。冷暖色調的碰撞,凸顯菩薩在困境中的指引力量,强化畫面主題與意境。

    在構圖佈局上,蘇法融更是匠心獨運。觀音菩薩居於畫面中心,以微妙動態平衡佔據視覺焦點。他微微側身,打破對稱,賦予畫面靈動之美。石縫從畫面邊緣斜插而入,似要禁錮菩薩,卻又以獨特張力將觀者目光聚焦於菩薩身上。各元素相互呼應,和諧共生,共同奏響藝術的華彩樂章。這種構圖佈局,不僅增强畫面視覺衝擊力,更深刻體現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嚴謹態度和深厚功底。

    在光影塑造方面,蘇法融更是令人嘆爲觀止。觀音菩薩身上的光線,如來自另一維度的神聖之光,柔和均勻灑落,凸顯面部立體感與身體層次感。每一處轉折起伏,在光影輕撫下呈現恰到好處的明暗變化,讓菩薩栩栩如生。岩石部分則巧妙運用陰影與高光,營造出深邃立體感,使岩石彷彿懸浮於畫面之中,與觀音菩薩形成虛實相生的奇妙效果。這種光影運用,不僅增强畫面空間感和立體感,更深刻體現藝術家對光影藝術的獨特理解和高超技藝。

    正如敦煌學者金維諾教授所評:蘇法融的禪意畫“既是敦煌,又非敦煌”。他在繼承敦煌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突破傳統,開創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這幅《觀自在菩薩》無疑是他藝術生涯的佳作,亦是饋贈後世的珍貴精神財富。它不僅展現蘇法融卓越的藝術才華與深刻的哲學、佛學修養,更傳遞出超越世俗、追求內心寧靜與智慧的生活態度。

    蘇法融的作品是禪意畫藝術的瑰寶,以獨特藝術語言將東西方文化精髓融爲一體,爲後世留下寶貴藝術遺產。伫立畫作前,靜靜凝視,彷彿真切感受到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如清泉滋潤乾涸心田。在畫作引領下,踏上深入心靈的旅程,修煉心性、提升境界。在這幅畫作的映照下,彷彿擁有一盞明燈,照亮前行道路,在紛繁世間覓得寧靜與祥和。

    《觀自在菩薩》不僅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更是精神的寄託與心靈的慰藉。它讓觀者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領悟到人生真諦與智慧。它告誡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應堅守內心的平靜與堅定,以慈悲爲懷,以智慧爲劍,勇敢無畏地直面生活中的挑戰與困境。

    “觀自在”的境界,其“大自在”層次尤爲深遠。一者象徵超越塵縛的終極境界,一者蘊含智慧觀照的動態平衡。“大自在”如皓月當空,照破無明;“觀自在”似清泉潺潺,滌盡執念。二者內外相映,共築心靈解脫的聖殿,於紛擾塵世中,覓得一片自在清凉。這不僅是對心靈的徹底解放,不受外界束縛,更是對真理的深刻洞見,內心獲得大自在,超脫生死束縛,達到無礙、無障、無限的狀態。“大自在”在禪意中,代表着一種心靈的極致自由與寧靜。它並非指外在的無拘無束,而是內心的無礙與平和。當一個人達到“大自在”的境界時,他能够超越世俗的紛擾,洞察生命的本質,從而擁有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並非來自於外界的給予,而是源於內心的覺醒與超越。在禪修中,通過觀照和覺察,我們可以逐漸放下對外在世界的執着,回歸到內心的本真狀態。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真相,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大自在”還意味着一種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接納。我們認識到,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寶貴的,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是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不再抗拒或者逃避,而是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大自在”的禪意是一種心靈的自由與寧靜,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接納。通過禪修和實踐,我們可以逐漸走向這一境界,體驗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蘇法融的這幅畫作,無疑是“大自在”境界的生動詮釋,它將在藝術殿堂上閃耀,成爲後世學習、借鑒與敬仰的不朽典範,照亮着人們追求內心寧靜與智慧的道路。

    謹以宋詞一首獻給此作品,以表敬意:

    滿江紅 · 觀自在境

    岩縫青蓮,端坐處、慈悲光顯。妙相莊,雙眸深邃,世間洞穿。冷峻岩石圍困緊,溫潤菩薩心無變。定如山,不爲外物搖,真言現。

    困境裏,神自若。喧囂外,心澄澈。悟無常,笑對世間磨折。光影交融虛實現,東西藝術精華結。觀自在,得大自在時,何須怯。



    張    熹



95

鮮花
38

握手
31

雷人
10

路過
7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