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觀眾在比亞迪展館觀展。 (新華社) 中汽中心促整治“內捲式”競爭 【本報訊】據《羊城晚報》二日消息:新能源汽車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正引領汽車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維護行業健康發展十分重要。為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於近日提出《關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 價格戰致效益下降 中汽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表示,汽車上下游產業鏈長、技術密集、固定投資較高,以“價格戰”為主的“內捲式”競爭,導致產業上下游效益下降,長期持續還會削弱研發投入能力、引發產品質量隱患,既不符合產業長遠發展利益,也不利於維護健康的市場經濟秩序。 安鐵成認為,“內捲式”競爭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中國汽車產業正處於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型的階段,必然會經歷一定程度的競爭加劇、優勝劣汰,屬於轉型陣痛期無可避免的一環。另一方面,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某些灰色地帶行為缺乏直接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市場競爭開始異化為非理性“內捲式”競爭的重要原因。 “汽車市場增速放緩,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是‘ 內捲式’競爭的首要原因。”安鐵成介紹,二○二四年,我國汽車銷量約三千一百四十三點六萬輛,同比增長百分之四點五,低於過去十年平均百分之六的增速;其中國內銷量二千五百五十七點七萬輛,同比增長僅百分之一點六,市場規模基本穩定在二千六百萬輛左右。而隨着地緣博弈不斷升級,歐美等國家或地區通過關稅、技術指標、碳壁壘等手段限制中國汽車出口,使得海外市場開拓的難度和風險增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市場需求的放緩導致車企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不得不採取激進的價格戰策略。 落後企業應退未退 安鐵成指出,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結構仍處於過渡、調整的階段,產業結構尚未達到理想形態。二○二四年,我國具有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超過二百家,市場主體過多,企業質量良莠不齊。大量落後企業應退未退,通過低價策略維持基本生存,擠壓優質企業生存空間。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我國汽車市場集中度相對偏低,汽車市場主體過多、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亟待調整優化。 與此同時,創新動力不足導致同質化競爭加劇。安鐵成認為,創新驅動不足是汽車產業陷入低質量、同質化競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顛覆性、原始性創新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時間成本進行研發,且難以保證成果的效益。弱勢企業不具備相應研發能力,而頭部企業深陷價格戰,利潤受損,投入意願有所下降,行業總體主觀創新動力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一些創新技術產品可能因突破性和首創性,產業化過程不暢且周期無法準確預估。如此形成的資金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疊加也在客觀上制約了汽車企業創新的意願。 此外,安鐵成提到,電動化與智能化推動供應鏈成本下降。部分轉型快的企業通過自研電池、智駕系統,實現單車成本年降超百分之十。疊加生產規模優勢,能夠實現較顯著的降本效果。但電動化轉型慢、自研率低、規模小的企業,就很難實現上述成本優勢。 倡以創新質量突圍 有鑒於此,安鐵成提出,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疏堵結合”引導行業轉型。研究出台針對汽車行業“內捲式”競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監管制度,堅決維護行業公平,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二是行業建立自律機制,以創新和質量實現突圍;三是加強消費市場宣傳引導,推動社會全員參與監管。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