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散步學 在北京,我養成了晚飯後散步的好習慣。 初時,是因為院裡環境幽美。我的宿舍窗戶朝南,天氣好的時候,綠意和陽光老是招呼我出門走動。且入春後,晝長夜短,北方的白日近乎沒有盡頭。晚上七點,太陽還能透過走廊盡頭的窗玻璃,照亮我的房門。眼前這般可愛的光陰與景象,便是古人所說的“良辰美景”。於是,吃完晚飯,但凡有時間,我總要下樓散散步。 院內散步,就常會碰到同學。幾人湊在一起,腳步便慢了許多。大家說起各自的創作、旅行經歷、家庭瑣事,與前幾日剛觀看的話劇演出,最後還會一同去附近便利店,買一份冷飲犒勞自己——消耗熱量的工作,算是前功盡棄。然而在冰可樂與奶油雪糕裡,存在着實打實的快樂。 院內散步有時也難以叫我滿足。有一天,大約下午六點左右,我與朋友們出了門,右拐,直行,走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這時總忍不住要看一看大學生們,懷念一下自己的青春),跑到元大都遺址公園閒逛。 公園依傍着一條寬闊的長河,河水極淺,卻仍有蒼鷺在此處捕食小魚。我們漫步到公園的盡頭,對着看不清雕文的石碑評頭論足,又猜測起背負石碑的石雕,究竟是烏龜,還是“龍生九子”中的某一子。滿嘴胡說八道,好玩得很。 回去也是沿着河走。夕陽低垂,黃昏的光線照在柳樹與銀杏的枝葉上。我們一路談天說地,突然發現河裡出現了新鮮東西:一個小男孩,端坐於一張用空塑料瓶做成的小筏上,表情格外神氣。還有一位男士,應當是男孩子的父親,正慢慢推着小筏前進。我想起一則母校的傳說:曾有一名學長,便是用塑料瓶做成一艘小舟,順着河流,由我們學校划到了交通大學。在北京,我竟看到了傳說的重演,着實是一個小小的散步奇跡。 李 懿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