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中的堅強後盾 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之中,孩子們在人工智能時代成長,他們經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任務、挑戰與逆境。這些經歷如同風雨般,能成為前行的障礙,也成為長大的歷練。但正是在這樣充滿變化的環境下,家庭教育更應該着重培養孩子們的心理韌性。這樣,當孩子們面對變化時,他們的心理韌性便能成為抵禦風雨的強大盾牌,讓孩子們更有勇氣地向前行。 心理韌性的定義與內涵 心理韌性這一詞彙,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或許並不陌生。但真正深入探究其內涵的人並不多。根據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所言,心理韌性,簡而言之,就是當一個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負面經歷時,能夠適應良好,並從中恢復過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涉及個體的認知、情感、行為以及生理等多個方面的反應和調節。它像是一種內在的彈簧,無論外界如何壓迫,都能迅速恢復原狀,保持堅韌不拔。 當然,心理韌性並非一成不變,它在不同的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含義。首先,心理韌性包含復原力,也被稱為心理彈性。這種能力使我們在經歷痛苦、挫折、磨難、打擊、失敗或壓力時,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保持前進的動力。正如一棵被風雨摧殘的小樹,只要根基未損,總能重新挺立。 其次,心理韌性還包括堅毅力。這是在面對長遠目標時所展現出的努力和耐力。它讓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即使遭遇重重困難,也能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正如馬拉松運動員,在漫長的賽程中,正是靠着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到達終點及衝刺。 最後,心理韌性還體現在創傷後的成長上。這種成長,是從失敗中學到成功的經驗,從打擊中得到進取的力量。它讓我們明白,人不是被過去的經歷所決定,而是對未來的希望和奮鬥的精神。正如那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敗,都是通往成功的寶貴經驗,以及動力。 那麼,心理韌性是天生就有的嗎?後天能否提高呢?事實上,心理韌性確實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有些人天生就相對於別人更樂觀和更耐磨。但這種先天因素並非決定性的,許多研究更強調了環境、社會支持等因素對心理韌性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心理韌性更能通過後天的經驗、閱歷和努力而提高的。 提高孩子心理韌性的方法 想提高孩子的心理韌性,家長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逐漸培養孩子的堅韌品質。首先,家長要培養孩子正面的認知風格。很多時候,決定我們生活幸福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學會從中發現美好和希望。 其次,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樂觀地情緒調節。情緒起伏波動是正常的,但關鍵在於如何快速恢復。當孩子遇到消極情緒時,家長要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調節,讓他們明白情緒是可以被梳理和管理的。 再者,家長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個看起來朝氣蓬勃、走路虎虎生風的孩子,往往心理韌性也比較強。因為孩子抬頭挺胸向前大踏步時,能夠打開身體中的迷走神經,讓人看起來更加自信,從而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使情緒變得正向。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多運動、多鍛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此外,通過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很有效的。讓孩子主觀地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事情,這對提高他們的心理韌性至關重要。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將他人的觀點轉為自我觀念和定位,所以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讓他們從小建立自信。 另外,解決問題需要的行動思維也是不可或缺的。家長需引導孩子從小遇到問題時不要逃避,而是要勇敢地用行動來面對,並尋找解決方法。這樣,孩子在實踐中就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 最後,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提高心理韌性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社會關係發展良好的孩子,他們更懂得與人相處、尊重和理解他人。這樣,孩子在遇到挫折和打擊時,就能得到他人的支援、理解和欣賞,從而更快地恢復過來。 結 語 筆者感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家庭教育使命艱巨。心理韌性是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重要盾牌,需家長深刻理解和共同努力培養。家長應引導孩子建立積極認知、樂觀情緒、正面心態、良好身心、高效自我管理能力,奠定孩子堅實的心理基礎。我們應用愛與智慧為孩子築起心理防線,讓他們在風雨中勇敢前行,從挫折及挑戰中茁壯成長。 (心理韌性 · 一) 澳門兒童及家庭教育 協會理事長 黃雪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