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件事或做了一件事? 轉眼間又是五月,是學生考試的時間,也是大學教師忙於批改作業與考卷的時間。近幾年筆者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學生的成績呈現兩極化的趨勢——優秀學生的百分比相對較少,大多數的學生則是停留在成績下游或是不合格的區間,這顯然偏離了常態分佈。在批改考卷和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上課的情況便歷歷在目:那幾個認真學習的總是坐在前面,專心聽課;那些在課上做自己事情的,在新冠疫情過了幾年後仍然採取“自我隔離”措施,雖然看起來是忙着忙着,但絕對不是聽課。這些並非筆者“唯我獨尊”的想法,跟其他同事聊天時,筆者發現這種情況也甚為普遍,特別是一些班額大的課程,人數多、班房又大,讓那些原來就想“自我隔離”的學生,更加可以旁若無人地做學習以外的事。同事談到這現象都不無唏噓,慨嘆現時的年輕人有那麼好的條件和機會卻不懂得珍惜!有些學生認真地學習、做好自己的本分,有些學生則純粹是因為人人都讀大學,所以只好來讀。這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生心態,前者是做好一件事,而後者則屬於做了一件事了。 所謂的做好一件事,不僅意味着完成了基本的任務,更意味着投入時間和心力,並追求卓越的過程。這一類的學生一般學習動機很強,對自己的表現很在意(如成績),較主動尋求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且善於時間管理。至於“做了一件事”的學生,其得過且過的心態很強烈,這類學生在學期初談及新學年的理想時都表示“過了就好”(即合格即可),對於上課或是作業,他們的目標是“做了”而不是“完成”。意思是,他們連作業的基本要求也不看清楚,只是大概地做了一份作業而已。筆者在開學時已說明了作業的基本要求,例如每一項的要求佔多少百分比等等,到了學期末,筆者又再提醒一遍如果報告缺少哪些部分就會失分等等。結果,還是有同學的作業不達基本要求,純粹是交了一份作業,走完了一個過程。筆者對於這一類的學生還是挺擔心的,單從表面觀察,這些學生對學習沒太大的動機,四年大學的學習生活對他們來說意味着甚麼呢?其實,筆者更好奇的是,除了學習,他們對其他的事物會有興趣嗎?或是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甚麼想法呢? 說實在的,當高等教育邁向普及化時,這種現象的發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然而,如果大學要發揮育人的功能的話,就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的心態從“做了一件事”轉變為“做好一件事”。當然,最根本的是大學需要客觀地面對這個事實,為這些欠缺學習動機的學生提供多點支援,或是多採用小組上課,讓教師可以近距離地跟學生互動,幫助釐清他們的想法。即使學生對學習沒多大興趣,但是起碼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也算是大學教育裡的一項重要的功德呢! 黃素君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