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比較借鑑 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浪潮下,人工智能正重塑教學形態。本年四月,廣東發佈的《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 》與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 《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為教師AI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參照。本文通過對比這兩份框架,嘗試為澳門特區的教師AI素養政策制定提供若干思路,並引出後續對具體實施路徑的探討。 廣東的教師AI框架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中的實際應用,將教師AI素養明確定義為數字素養的智能化升級。其內容涵蓋意識理念、知識技能、實踐應用、專業發展和社會責任五大維度,其中“實踐應用”維度尤為突出,從智能備課到教學評價,幾乎覆蓋教師日常工作的全流程。框架特別強調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現實問題,要求教師在運用AI技術時承擔示範責任。這種緊扣課堂需求的設計,使得該框架具備較強的落地性,能直接轉化為教案設計或教研活動的操作指南,其“問題導向”的邏輯恰可回應一線教師“如何用AI解決真實教學痛點”的迫切需求。 相較之下,UNESCO教師AI框架更注重普適性與發展性視野。其五大核心領域不僅包含,技術應用與教學法創新,還將“人本理念”和“倫理責任”置於重要位置。框架設計的“獲取——深化——創造”三級能力進階模型,清晰勾勒出教師從AI基礎認知到創新實踐的成長路徑。值得關注的是,UNESCO特別強調教師需具備倫理敏感性,要求通過AI技術推動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這種設計既回應了全球教育數字化中的共性挑戰,也延續了UNESCO一貫的人文關懷傳統,為教育決策者提供了價值校準的坐標系。 對比可見,兩份框架的共識在於:均認可教師需掌握AI基礎能力,需在教學中實現人機協同,且倫理素養不可或缺。差異則體現在功能定位層面——廣東框架如同“工具箱”,着力解決備課授課中的具體操作問題;UNESCO框架則更像“指南針”,側重構建教師職業發展的策略圖景。這種互補性恰為澳門提供了雙重參照:既需要廣東框架的“實操基因”破解現實困境,又需UNESCO框架的“價值錨點”指引長遠方向。 對澳門而言,兩套框架的互補性值得重視。一方面可借鑑廣東的實操經驗,圍繞本地教學場景設計教師培訓內容;另一方面需吸納UNESCO的倫理框架,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國際規範。未來,若能在政策設計中融合廣東框架的“場景化實踐”與UNESCO的“全球化視野”,澳門有望構建既貼合實際需求、又具備前瞻性的教師AI素養體系,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接下來的兩期分析,本欄將深入探討這一融合路徑:下一篇聚焦如何將廣東框架的實操經驗轉化為澳門本地化方案,從培訓體系重構到倫理防線建設提出具體策略;另一篇則剖析UNESCO框架的戰略價值,探索澳門如何借力國際標準實現從區域實踐到全球貢獻的跨越。這種雙向模式,或將使澳門成為“AI+教育”領域中連接國家經驗與國際規則的關鍵節點,為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提供獨特樣本。 (教師的AI素養 · 一) 一 橫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