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三年八月,莫言、王振在肯尼亞馬塞馬拉國家公園。(中新社) ![]() 莫言在深圳接受專訪 (中新社) 莫言:別讓工具變成人的主人 “我們在北京生活在高樓大廈裡,這是一種人造的、半自然狀態。但到了非洲草原上,那就是全自然的狀態了……我從中體會到我們僅僅是大自然的一個部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近日在深圳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感慨。 帶動書法公益活動 《兩塊磚墨訊非洲行——莫言/王振書法攝影展》五月三十一日在位於深圳的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開幕,莫言出席。 參加完展覽開幕式的莫言,輕鬆地憶述着非洲草原給他帶來的震撼:未經人工雕琢的原始生態中,獵豹、獅子在車輛旁自如穿行。“動物和人的關係處於相對自然的關係,即便是食肉猛獸,只要不對其居住環境造成侵犯,牠也不會主動進攻。”這種體驗讓他深刻反思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我們僅僅是大自然的一個部分”。他表示,人類多樣的膚色、信仰與語言,正構成了全球文化的豐富圖景。 談及持續逾十年的書法公益活動,莫言回溯了二○一四年他偶然結識心理專家、參與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救助項目的起點。此後,他和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王振共同創立“兩塊磚墨訊”公眾號,以拍賣書畫籌款、網絡眾籌等模式參與救助。 “很多作家朋友主動問起這事,因為這十幾年來,作家練書法、畫畫蔚然成風。”莫言欣喜於同仁響應,“連續兩三年了,很多人參加,還有更多人躍躍欲試。每個人都感覺到能為慈善出把力,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截至目前,莫言個人捐款一千餘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救助幫扶家庭困難的先天性心臟病、孤獨症兒童。 作家要先寫好作品 對於如何以書法與文學為載體促進中西文明共鑒,莫言認為,文化交流實際上滲透在人們的所有活動當中,這種交流共鑒無處不在。“無論書法也好,文學創作也好,其實每個人只要出了國,就是帶着文化去的,即使旅遊也在展示本國文化,同時學習對方文化。”他特別指出,經濟代表團出訪同樣蘊含文化展示功能,“當意識到自己一舉一動在國外可能展示中國獨特文化時,每個人會更自覺做好”。 莫言稱,文學的傳播更具複雜性,需要翻譯橋樑與政府支持,但根本在於創作本身:“最重要的是作家先把作品寫好。某一部作品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就會帶動其他作品陸續走出去。” 人工智能具雙重性 面對席捲各界的人工智能(AI)浪潮,莫言坦言其具有雙重性,“每個人都在了解嘗試,每個人也都感受到了這個東西的可用性和可怕性。”他肯定AI以驚人速度滿足需求的“高度便利”,但也指出人們的隱憂,“當人們感覺AI漸漸比人做得還好時,每個人都會對自己職業產生疑問:我還能幹多久?” 這位文學巨匠持續思考着人與AI的邊界,“不管怎麼說,人工智能目前還是為人服務的,受人控制的。但願不要突破臨界點,別讓工具變成人的主人——那就太可怕了。” (深圳一日電)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