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社論)一段塵封歷史閃耀人性之光

    一段塵封歷史閃耀人性之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一段塵封的歷史,因一座紀念碑和一部紀錄片,再度引起關注。

    五月廿三日,二○二五“中國電影節”開幕式在英國倫敦舉行,近二百位中英嘉賓共同觀看開幕影片《里斯本丸沉沒》。三天前,一座高一米八、重達一噸的紀念碑在浙江省舟山市東極島揭幕,紀念一九四二年發生的“里斯本丸”號沉船營救事件。

    東極島樹立的紀念碑,碑身雕刻着兩隻緊緊相握的手——一隻是中國漁民佈滿老繭的手,另一隻是英國戰俘傷痕累累的手,上方鐫刻“大愛無疆,海嶽流芳”八個大字。碑前擺放的鮮花和泛黃照片,無聲地訴說着八十三年前那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一九四二年十月,日軍徵用“里斯本丸”號客貨船,將一千八百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押往日本。為掩人耳目,船上未按國際公約懸掛戰俘標識。途經舟山東極附近海域時,美軍潛艇誤判其為日軍戰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八百四十三名戰俘隨船沉入海底。日軍不但不及時施救,反而瘋狂射殺逃生人員。危急時刻,東極島漁民不顧日軍槍林彈雨,划着四十六艘小船,廿四小時內往返六十五趟,救起三百八十四名英軍戰俘。他們將傷員藏在家中,用有限的糧食和草藥救治,冒險對抗日軍的搜查,書寫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救援故事。

    八十三年前的漁民們沒有因語言的隔閡、膚色的不同而遲疑害怕。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救起的是甚麼人,只是出於內心對生命的敬畏和同仇敵愾抗擊日軍的勇氣,就毫不猶豫伸出援手。這份樸素的情義,成為戰爭陰霾下最溫暖的人性之光。

    二○二二年,習近平主席在給“里斯本丸”號最後一名倖存者莫利之女丹尼斯·維尼的回信中指出,舟山漁民英勇營救“里斯本丸”號船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蹟,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歷史佳話。

    中英兩國人民在二戰期間守望相助的故事遠不止這一個。廿四名中國海軍學員參與諾曼底登陸,受到丘吉爾首相的嘉獎;英國貴族林邁可穿越日軍封鎖線,為中國抗日軍隊運送藥品和電台;英國記者何克在陝西創辦培黎學校,保護了數百名戰爭孤兒……這些共同記憶至今依舊清晰。

    二戰奪走了全球七千萬人的生命,也催生了聯合國與多邊主義框架,人類誓言“永不再戰”。然而,八十年後的今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正撕裂國際秩序。面對動盪不安的現實世界,如何堅守正確二戰史觀、維護戰後秩序、深化國際合作,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里斯本丸”沉沒了,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沒。東極島的漁船、諾曼底的海灘、培黎學校的鐘聲,都在印證一個真理:和平不是饋贈,而是用勇氣與團結爭取的果實。



96

鮮花
80

握手
48

雷人
93

路過
3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