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與薺菜 現代的餃子多數是超市的冷凍食品,近日偶然在附近小區發現一家餃子專門店,熱賣的是薺菜餃子。新鮮的薺菜餃子比冷凍的多一點菜味,但只一點點,因為薺菜是溫帶的野菜,不見於此地,難吃到新鮮的。現實生活中,我從未吃過薺菜。 我對薺菜的好感大概是從書上來。周作人〈故鄉的野菜〉把薺菜寫得蠻有詩意的。 他說薺菜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採;婦女小兒蹲在地上找薺菜,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工作。他把懷念浙東之情,藉浙東人春天採吃薺菜的記憶淡然道來,鄉愁就結在地裡的野菜上,拔起,還生。 多年前南京大學的莫礪鋒教授送我他的前期回憶錄《浮生瑣憶》,裡面也有寫他小時在江蘇琼溪鎮採野菜的事,這是我在吃薺菜餃子時,最先想到的薺菜書寫,畢竟莫先生是昔日相識,他甚至說自己是因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而動念寫回憶錄的。那天翻出他的書,找到這一段:“薺菜春天開白色小花,星星點點地散落在田野裡,雖然不太好看,但花期很久,又不怕風雨,散發出的春意比桃李更濃郁。”遙應周作人提到的吳地薺菜的風雅傳說:“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這就把江浙兩地的薺菜記憶的亮點分別開來了,一在看花,一在採食。 春天的薺菜盛載着文人的鄉思,也藏着歷史的民族文化因子。在網上搜一回,發現大江南北三月三日民間有煮薺菜雞蛋保健的傳說,然後又帶到古代的上巳節;上巳的祓禊與寒食的習俗已淡出今人耳目,於今暮春猶存的清明節尚幸仍受重視,它寄寓着深刻的倫理價值。不過在我們美麗的詩文世界裡,“曲水流觴”的士人雅集與老杜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已成文學碑版,追源溯典,便會看到一碗薺菜雞蛋湯的悠遠意蘊,那是人與自然的連結。 吃不到薺菜,何妨細嚼一隻薺菜餃子,看天邊,日漸長。 (下) 吳淑鈿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