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橋邊呼孺子 離離原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命力最頑強的相信是草,在原野、山坡上它給人踐踏,牛馬飽餐,還有野火,都燒它不盡,甚至在牆頭石隙之間,它都可以生長。有甚麼東西像野草這樣頑強?據說秦朝的儒與書有這種能耐,有詩為證。這是清季陳恭尹的詩,題曰《讀秦紀》,即《史記 · 始皇本紀》。其中內容記載秦始皇生平以及秦代政令。其詩云: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也甚疎;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秦始皇最大的暴政莫過於焚書坑儒及銷兵器等手段,企圖箝制百姓的思想言論,然而百姓怨恨是無法制止的,表面看來,秦法甚嚴,卻是很疎忽的。焚書,書還是焚不盡。坑儒,儒生坑不了。詩指圯上橋邊有位老頭子,呼喚一位少年傳授兵書,從這件事看來,世間還有未被燒盡的書。 這位少年正是張良,他曾收買孔武有力的武夫,襲擊秦始皇於博浪沙,惜誤中副車而不果,張良於是避居下邳。某日遊橋,遇上一老翁,要張良替他拾取丟在橋下的鞋,測試他的忍耐力,張良果然很溫順。老頭於是說:“孺子可教也”,並約定日期時間,授以《兵書》。 這首詩顯然是諷刺秦始皇的惡法雖嚴,但亦枉然。元代的陳孚寫過一首《博浪沙》,句云:“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而陳恭尹這首詩又寫道:“人間猶有未燒書。”根本鐵與書都是銷、燒不盡的,而陳孚與陳恭尹,他們不是同一時代的人,畢竟也是“儒”,試問如何可以坑盡。秦始皇者,亦枉作小人矣。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