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融合生家庭盼孩子健康成長



黃女士一家

    融合生家庭盼孩子健康成長



    兒童節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節日,不同家庭都為孩子能夠茁壯成長而欣慶。而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卻面對着不同的挑戰。這些家長在堅毅照顧子女的同時,期望社會能給予相關群體及家庭照顧者更大的支持,促進社區共融。

    把握“黃金治療期”

    大部分的父母及孩子都從“白紙”開始,學習新身份。但黃女士作為三胎媽媽,第一關已“打大佬”,“當時以為仔仔只是不愛說話,托兒所老師亦如此判斷,但另一半認為有需要評估,及後斷定為語言發展遲緩。”排期等候遇上疫情,加上有特殊需要兒童數目持續增長,對相關教育與治療服務供給帶來挑戰,她憶述當時排期約一年,治療期間曾有約一年的空窗期,建議在增加治療師學額及資源老師之餘,亦可為學前教育教師增設融合教育資源,在兒童的治療空窗期期間獲得輔助教育並及早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期”。

    建議離島增早療點

    歐女士在兒子一歲多時同樣被發現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便馬上接受醫療診斷,幸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在三歲前已有評估結果及開始治療,趕上“黃金治療期”。現時的治療服務普遍以四十五分鐘為基礎,她留意到,對於學前兒童而言,在陌生空間或與治療師獨處時,或會造成情緒焦慮,未必能上滿整個治療過程,亦留意到有部分中心面積較大,建議可改建或增設遊戲室及育兒室,讓照顧者可在上課前先安撫兒童情緒及協助熟識設施,更有效利用空間資源。她指出,本澳的早療服務據點較多集中在北區,對居住離島的家庭而言較為不便,隨着路氹居民越來越多,建議當局及私營醫療機構可在離島增加服務據點。

    最大願景正常社交

    “孩子可以健康成長、有正常社交能力已是最大的願景。”皆是兩位媽媽對孩子的期許,同樣地,照顧者亦有學習期許,她們認為,目前較多資源集中於為兒童提供治療,而忽略了為照顧者提供學習支援輔導,建議當局可與社團合作,開辦更多家居訓練工作坊,更好地掌握如何在家中為孩子後續訓練,幫助他們增強學習動機和溝通技巧,為兒童建立更多元的認知及觀念。





    本報記者  芯晨



11

鮮花
75

握手
11

雷人
32

路過
76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