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築網護航兒童成長 今日是“六 · 一”國際兒童節。儘管各地慶祝方式及內容不一,但目標一致,給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讓孩子健康快樂且幸福地成長,此乃全球各地共同努力的目標。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建設美好澳門、幸福澳門的重要潛在力量。在迎來兒童節之際,共同探討如何保障兒童應有權益,讓他們得到更大的幸福感、獲得感,進而增強抗壓能力,至為重要。 本澳教育資源相對充裕,兒童的成長看似優越,但在成長、學習與家庭關係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土地資源有限,直接壓縮兒童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僅影響身體素質的發展,也減少孩子與自然接觸、在戶外環境中鍛煉獨立能力與創造力的機會。 孩子們普遍要完成高密度的課業,還要參加不同的課餘活動、補習班、興趣班,導致兒童長期處於高強度的學習狀態,身心疲憊。當局在教育上投放不少資源,惟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未必分配均衡,受惠不一。應試教育仍是主導,不少家長以至學子本身習慣以成績論成敗,內捲之風同樣在學界蔓延。 澳門經濟急速發展,許多家長尤其雙職家長長時間上班,陪伴孩子時間大減,親子間缺乏足夠的交流與互動,導致情感疏離,孩子不願向家長敞開心扉。久而久之,窒礙孩子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 要妥善解決兒童面臨的不同困境,需凝聚共識,多措並舉,政府、學校、社團乃至家庭都有責任,應共同努力,為兒童創設更健康、和諧,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學校和社區不妨針對兒童推出相應的心理輔導課程,通過遊戲、故事等,引領孩子學習應對壓力和挫折之法,提高心理韌性。 社會組織應多舉辦家長培訓講座,教導家長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懂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抗壓力,強化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專責部門應審時度勢,適切檢視各項與保護兒童成長相關的政策,堵塞漏洞,與時並進,共同築牢對兒童身心健康成果的保護網絡。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