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今年北半球颱風集體“遲到”

    今年北半球颱風集體“遲到”



    【中新社北京三十一日電】截至目前,西北太平洋未生成任何熱帶氣旋。今年北半球颱風為何集體“遲到”?今年一號颱風為何遲遲不來?中國氣象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

    首颱偏晚兩個多月

    據中國氣象局監測,截至五月三十日,西北太平洋未生成任何熱帶氣旋。這一現象在有氣象記錄的七十六年間(一九四九年至二○二四年)僅出現過六次——一九五二年、一九七三年、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一九九八年、二○一六年,今年或將成為第七個一至五月“零颱風”開局的特殊年份。

    從歷史統計來看,歷年一號颱風平均生成日期為三月二十五日,今年已偏晚兩個多月。同時,除東北太平洋於五月二十九日生成首個熱帶氣旋“阿爾文”外,北半球其他洋盆——北印度洋、北大西洋亦未有熱帶氣旋生成。

    談及這一現象的原因,中央氣象台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向純怡表示,今年五月以來,副熱帶高壓控制範圍偏大,強度偏強。副熱帶高壓控制範圍內的下沉氣流像一個巨大的“罩子”覆蓋在熱帶洋面上,抑制了颱風生成所需的熱帶對流發展。

    潛在威脅不容小覷

    此外,由於今年熱帶輻合帶位置偏南、北移緩慢,南海夏季風爆發的時間又較常年偏晚,這使得颱風生成所需的低層輻合條件較差,致使颱風生成時間較晚。

    專家表示,颱風來得晚,可減少前期因颱風頻發導致的災害疊加風險,例如農業生產周期內的颱風威脅時段縮短,有利於作物生長初期的穩定管理,初夏漁業作業因颱風影響而中斷的風險減少,近海漁汛期生產更為安全等等。但沒有颱風或颱風來得晚的潛在威脅也不容小覷,颱風天氣往往能緩解旱情,其攜帶的雨水可為水庫、農田“解渴”,颱風還能帶來涼意。颱風“空窗期”延長導致高溫高濕環境持續,為病蟲害繁殖提供溫床,增加農業防治成本。

    展望後期,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恆德表示,預計未來十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生成概率仍處於較低水平。



88

鮮花
27

握手
86

雷人
83

路過
47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