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 · 聲》音樂會宣傳海報 澳門首演 世界首演 剛剛完成了“擊動古今”敲擊樂專場音樂會,澳門中樂團又於六月十四日晚七時四十五分,同樣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舉行題為《風·聲》的吹管樂專場音樂會。 是場音樂會,仍然有多部作品為澳門首演:朱雲嵩作曲的管樂合奏《戲歌仔》;馮子存作曲、周成龍編曲的笛子重奏《喜相逢》;吳巍改編自日本雅樂的笙與敲擊樂《盤涉調—笙音環繞》;吳巍作曲的笙獨奏《竹子的森林》;改編自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福利亞舞曲》的笙重奏的同名作品。 更值一提的,是還有三首世界首演曲目,其都為澳門中樂團的委約之作,包括史付紅作曲的吹管樂與敲擊樂《風雷幻想曲》;Gert Anklam作曲的笙重奏《冰雪融化》;張夢作曲的笙與民族管樂/敲擊樂《風吟濠江》。 首演,說明那是澳門中樂團第一次公演,屬處女奏;而聽眾,當然也是第一次聆聽。澳門首演,就只局限於澳門,該作也許已在其他地方演出過。但世界首演則不然!那是說該作第一次公演就在澳門,澳門為始發地,於是意義更為重大!澳門首演、世界首演,是否即大受喝彩,那就要等現場音樂會才可以斷定了。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就獲巨大成功,以後長演不衰;而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維也納首演時,卻被評為“有些音樂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但卻並不影響其後來成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所以說,有些作品,不一定一問世就能受到聽眾青睞。總之,只要是金子,就總會發光。那就可以如此謂之,倘若澳門中樂團,吹管樂專場音樂會中的澳門首演、世界首演,都是金子的話,它就也是總會發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長期實踐,更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否? 索倫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