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邊和聽寫》 作 者:埃萊娜 · 費蘭特 譯 者:陳英 出 版 社:人民文學 出版日期:2024年8月 費蘭特創作談 《頁邊和聽寫〉的起因是埃萊娜 · 費蘭特在疫情期間收到博洛尼亞大學名家講堂之“埃科講堂”的邀請,連續三天共三場的講座,費蘭特受邀後為此寫了三篇講稿,分別為〈痛苦和筆〉、〈藍寶石〉、〈歷史和我〉,最後在講座中由他人代為朗讀,這便是構成此書的前三部分。而本書的第四部分——〈但丁的肋骨〉同樣是一篇由他人代為朗讀的講稿,但是受邀於意大利學研究者協會在“但丁及其他經典”研討會所撰寫。四篇演講稿講述的又都是關於她寫作的經歷和觀念,內容真誠、精彩且足夠耐人尋味。如果說她用作品在中國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心中建構了一座前所未有的精神燈塔,那麼她這次演講裡便是披露了獨特的建造工藝和細節。 費蘭特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就留意到自己內在常常會一閃而過的聲音,她寫下:“我想做一面鏡子。”在此書中,她提到某種寫作的常規,如上學時要把字寫進格子本,高中後讀的書總是男作者,直到自己出書後她才發現,自己寫了出來、得到發表的文字,都是不和諧的、“卑劣的女人”的聲音。雖然這是她自己不夠滿意的聲音,但也是能把她從記憶和生活的漩渦中拯救出來的、比常規更好的聲音。 費蘭特提醒女性,在今天,即使她們想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但在這個被建構出來的世界中,“沒有任何詞語真正屬於我們”。 四篇講稿中,費蘭特用一種不完整但深刻的方式表達了創作中內外部矛盾的交織——是個人、文化、記憶、情感乃至語言之間的衝突和融合。第一篇〈痛苦和筆〉,講述的是費蘭特對寫作的狂熱。她說,“寫作就是盤踞在自己頭腦裡,不讓自己被庸常的生活分散注意力”,還認為“寫作不是一個經過學習的優雅動作,而是一種本能的抽搐”。第二篇〈藍寶石〉,費蘭特談論了寫作要如何做到說出事情的原本,她談論過去寫的小說、每一個角色、每一種敘述都是如何產生的,同時作為寫作者又是如何被捲入了自己構建情節的漩渦裡。 第三篇〈歷史和我〉,講述的是歷史上的寫作是如何激勵另一人寫作,同時繼續強調寫作的意義。她說:“如果女性創作的文學作品想要獲得認可,想要寫出自己的真相,這需要每一位女性都出一份力。在很長時間內,我們要暫停區分寫出平庸作品和傳世之作的作家,要共同對抗糟糕的語言,它在歷史上一直沒有接納女性的真相。”第四篇〈但丁的肋骨〉,作者解讀了但丁的作品以及對但丁如何塑造女性角色的思考,引領讀者從女性視角揭示但丁筆下貝雅特麗齊·波蒂納里這一文學形象。 標題裡的“頁邊”和“聽寫”一頭一尾,費蘭特通過“但丁的肋骨”裡但丁推陳出新的探索,遙相呼應了“痛苦和筆”裡那個小女孩的兩種寫作方式:循規蹈矩和洶湧澎湃。在最後這一篇裡,可切實感受到費蘭特在前文中提到的“男性的我”,她說:“我記得大約二十歲時,我有一種清晰的感覺,那是一種惡性循環:假如我覺得自己寫得好,我就要像男性那樣寫作,嚴格處於男性寫作傳統之內;但作為女性,如果無法努力打破我從男性文學傳統中學到的東西,就無法像女性那樣寫作。”作者在第一篇〈痛苦和筆〉中揭示的身為女性寫作的迷惘,後來也在最後一篇得到了解答。 讀完本書,內心更加覺得費蘭特是一名女性作家,也許小說可偽裝,但是這類類似剖白的講稿,很難也看不出她的偽裝。 花非花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