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後,陳佩欣繼續深耕古箏創作與演奏。 ![]() 《陳佩欣古箏碩士畢業音樂會》圓滿舉行 ![]() 陳佩欣新作傳承澳門非遺文化 ![]() 陳佩欣感激指導老師蘇暢悉心栽培 碩士畢業音樂會北京舉行 陳佩欣播澳門非遺文化好評 本地青年古箏演奏家兼作曲家陳佩欣的《陳佩欣古箏碩士畢業音樂會》,早前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圓滿舉行,好評如潮。音樂會上,陳佩欣特別首演兩首具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水南音”元素的原創作品《譬如朝露》與《地水長序》,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交融。 關於這場音樂會,陳佩欣坦言心情複雜而充滿感慨。與過往演出不同,此次她不僅是演奏者,更身兼創作者與策劃者,尤其兩首新作融入澳門“地水南音”元素,賦予音樂會更深層的文化意義。陳佩欣說:“這不僅是碩士階段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開端,更承載了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傳承責任。” 陳佩欣表示是次音樂會的曲目匯聚多元文化視角,其中《譬如朝露》由同學楊燁菲創作,以電子音樂結合古箏,敘述地水南音的發展史。陳佩欣解釋,該作品透過聲響交錯,呈現創作者對南音的個人記憶與情感信仰,不再是單純的表達,而是文化與自我的融合。另一首,由陳佩欣創作的《地水長序》則從音響實驗出發,探索南音的現代表達。陳佩欣更打破古箏傳統演奏習慣,運用不同音律進行聲響對位,賦予聽眾全新的聆聽體驗。此外,音樂會還演繹了描繪上海城市節奏的《時代》、詩意盎然的《楓橋夜泊》,以及粵樂經典《連環扣》,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豐富面貌。 回顧碩士生涯,陳佩欣表示最大的收穫是“學會將創作視為文化對話”。她坦言,這段歷程讓她重新審視自己與音樂的關係,並意識到身為澳門音樂人的責任:“挖掘本土文化聲音,以當代手法讓它登上更廣闊的舞台。”這種文化自覺不僅深化了她的藝術視野,也強化了她對自身身份的認同。 畢業後,陳佩欣計劃繼續深耕古箏創作與演奏,探索其當代表達方式的可能性,並推動跨媒介合作項目。她說:“我希望成為一座橋樑,連結傳統與現代、地方與世界,讓古箏藝術觸及更多年輕與國際觀眾。”她強調,未來將在教育、演出與文化傳承領域持續努力,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新活力。 文:車點心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