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泓教授接受採訪 音樂會手記 音樂會終於在聽眾送上舞台前的束束鮮花堆成小山樣的氣氛中降下帷幕了。掌聲歇息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宴”。 音樂會前,曾接受廣播電視台記者的採訪,我說合唱團傳播和推介音樂的收穫,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但音樂會從總排到正式舉行的過程中,我卻體會到,不是收獲物質而是收獲精神,同樣表現在幕後的所有技術人員的身上。“天上從來沒有丟下來餡餅”,一切都要端出辛勞! 廣播電視台有廿二人,包括編導、製作、攝像、拍照等,義無反顧地奮鬥到夜月蒼涼時。他們克勤克苦,一絲不苟,為的就是支持和提高這場音樂會。總排那晚,親眼目睹導演和技師,不厭其煩地調試兩位主持人的定光色彩时,我就很感動。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他們的份內工作。另外,還有《中山日報》等單位和個人,為是場音樂會貢獻力量,如兩位語言藝術家、兩位已退休的聲學專家。他們或精益求精於朗誦旁述,或晶明洞澈於音響的優勢互補。音樂會偃旗息鼓時,我分別見到他們喜形於色的形象,覺得他們也在音樂會中得到精神收穫。 我尤其要提到從上海專程而來,為音樂會增光添色的陸泓教授,她無償地甚至付出經濟代價地在音樂會上獨奏。我以為,陸泓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奉獻,其為的不也是一種精神愉悅?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她面對攝像機時,所說過的那些既溫暖又美好的話,她是意味深長地在鼓勵合唱團的。 “生而為人,孰能無情?”於是,當追逐着的燈光與我與鋼琴伴奏一起走到舞台上時,我頗以為有隻無形的大手在支撐着我,讓我能已在高齡時仍能隨興所至於指揮。所以說,如果有人說,這是一場成功的音樂會,那當然不只是合唱團精神高於物質的成功,而更是數之不盡的人的精神高於物質的成功。(二之二) 費拉拉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