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壘球運動的興起 壘球是十九世紀末從棒球演變而來的運動,從美國流傳到世界各地。兩項運動其實大同小異,主要分別是壘球較棒球大,球速較慢,故較安全;壘球以下手投球,棒球則以上手;壘球場地較小;壘球更適合女性參與。 壘球運動在澳門曾經興起,源於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大量廣州等地學校避難遷到澳門辦學,不少教育與體育人才匯集,澳門學校與體育得到發展機遇,同時讓壘球這項運動在學校得到廣泛開展。 當時蔡高學校聘請原廣東省體育會壘球股幹事成鐵璇,擔任該校童軍主任,開展童軍和壘球訓練,並與各校開展壘球比賽。執信女子中學對於促進全校體育發展尤為重視,除專門召集學生進行籃球訓練外,還組織學生成立壘球隊,並加以訓練。一九三九年,培正舉行紀念成立五十周年活動,其中在塔石利宵球場與西洋隊進行壘球比賽。粵華在小學方面大力推廣壘球運動,經常在校內舉行比賽。 一九四一年,香港被日本侵佔,不少居於香港的葡國僑民移居回澳門避難,當中不少人熱愛壘球運動,經常練習和比賽。翌年,章魚體育會在塔石利宵球場舉行男、女子壘球公開賽,男子有六隊參賽,女子有四隊參賽。壘球運動此時期在澳門學校興起,並在葡人社群中得以開展。 梁洪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