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第一要務 小時候在農村,春天的感覺是最深刻的,當春雷響起,不久田野間便會有許多像花生米一樣大的小青蛙在蹦跳了。小蛙的出現即代表了牠們的父母已重出江湖,於是在放學或空閒的日子裡,我便拿着釣竿、綁上蚯蚓,在水邊的草叢中晃動,蛙兒以為那是昆蟲,便急不及待地跳來搶吃,結果便成為我的囊中物。在矮樹叢間垂釣,除了青蛙外,有時候還可以釣到俗稱“青了拐”的蛙子,這些體型偏瘦、背部呈褐色的蛙,全都是晚飯時的菜餚。 春夏之間不單可以釣蛙,還有就是放“毒”捕魚。村邊的小溪澗,兩旁都是用石塊砌成的,而埋在水中的部分,石與石之間的空隙,往往成了魚蝦的窩。我們找一處水淺的地方,先用水中的沙泥將一段石牆圍起來,裡面只留下約一呎闊的小水池,然後將白灰倒進水裡搞渾濁。不久,那些躲在石縫間的魚蝦被白灰嗆得要跑出洞外來,歡笑聲中,牠們很快便成為我們的獵物。因為築圍壩需要多人合作,而漁獲則要同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最缺肉,我們的遊戲活動無意之間卻為家人提供了一點腥葷。 養蠶也留下很深的印象,餵飼那些小如米粒的幼蟲,牠們不斷地啃桑葉,好像整個生命只為了吃,直到吃成遍體通透的成蟲才停止,然後便到我預先搭建的小竹架子上吐絲織繭。起初還見牠在繭裡活動,不久繭便厚得不見了蟲影。取下來輕搖,蟲已變成蛹了。現在回想起來,人與蠶有許多地方是相似的,蠶整天不停地吃葉,而人每天忙忙碌碌,說到底也是為了兩餐;蠶最後將自己困在繭裡,而人吃了幾十年後,老了往往會留在房子裡(不良於行),或者住到多人共用的繭子裡(老人院)。不同的是,蠶蛹最後會化成蛾破繭而出,而人最後只會…… 公 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