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女宅急便》四場爆滿 漫談藝術節(上) 尼修斯 澳門藝術節今個星期進入最後一周,雖然說是一周,其實只有一個節目: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搞邊科?》。本屆藝術節的節目時間編排甚奇怪,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掀開序幕後,停了十天沒有節目,期間只有被視為延伸項目在戀愛電影館播放的兩場舞台版電影,之後每星期有三個節目,持續了三周後,便是本星期伶伶仃仃出現的《搞邊科?》,若不太留意,會以為這個並非藝術節的節目。澳門藝術節的九成節目是在澳門文化中心的三個場地中進行,是否因要遷就場地的使用及節目的檔期呢?如果不計延伸活動,今屆的節目數量是十二個,對比上兩屆的十九及二十個節目,少了一大截,卻同樣要把節目鋪滿一個月,可能這亦是節目零落的原因之一,筆者碰到幾位年年捧場的觀眾均說:“今年冇乜嘢睇。” “冇乜嘢睇”在今屆是個相對的字眼,有些觀眾反而會覺得“好多嘢睇”,前者除了是指數量,更是指節目上的選擇。今屆節目均走向主流,娛樂性豐富:《魔女宅急便》、《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南海十三郎》、《德齡與慈禧》及《鼓動薩滿》……大部分節目容易入口,題目也為觀眾熟悉,吸引一般觀眾入場,直呼“好多嘢睇”,有如闔家歡藝術節。但對於一些等待看當代及先鋒作品的觀眾,難免失落,也直呼“冇乜嘢睇”。過往備受討論的當代舞劇《睡美人》、全男班《馬克白》、實驗崑劇《椅子》不見蹤影。澳門藝術節有多少節目才合適?節目類型應該是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難有定論。端看政府對這個一年一度最重要及最具規模的藝術節慶的取態,除了提供節目外,它對於人的文化藝術、精神素養有何輔助,它對於澳門這個金光閃閃的社會又代表着甚麼?澳門觀賞成熟、前衞及當代作品機會極少,每年就靠澳門藝術節的滋養,可惜今年付之闕如,不免令人失望。澳門這兩年從外地或內地來澳的大型作品,都是些主旋律的作品,非奸即盜、非黑即白、心靈雞湯,觀眾看多了也會生厭,看得多會不會腦袋生繭?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愚民或娛民,只是一線之間。 澳門藝術節的娛民取向,相信會令今年的票房獲得佳績,當中有八部作品都出現爆棚的場次,而且其超低的票價,除了是澳門市民之福,也吸引了不少的外地觀眾來澳。有多平?舉幾個例子,以幾個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演出的作品為例,以最貴票價計算:《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香港西九龍演出是一千一百八十八元,早鳥優惠也要一千〇四十五元;《魔女宅急便》在日本六月中演出,折合六百五十港元;《德齡與慈禧》在廣州大劇院是人民幣九百八十元,而澳門藝術節一律是四百元,並有多種優惠,基本上七折(二百八十元)已買到,而且綜合劇院的面積對比其他劇院都細,貴價票坐得更近。如此價廉物美,難怪場內看到不少香港及內地的觀眾身影。筆者便是以八十四澳門元在樓上看《魔女宅急便》!日本音樂劇啊!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