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志良 人文數智灣區論壇深圳舉行 吳志良倡三維度釋灣區潛能 二○二五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今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澳區委員、全國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指出,人文灣區的終極使命,是證明人類完全可以在保持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創造更具包容性的價值共識。(深圳廿七日電) 是次論壇由中宣部主辦,廣東省宣傳部、深圳市宣傳部承辦,香港中聯辦宣文部、澳門中聯辦宣文部協辦,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執行。論壇齊聚多位文化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傑出企業家代表和新生代青年代表,共話歷史、人文、藝術、科創的融合共生。 具三重文明屬性 吳志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紐帶,探索人類文明價值的試驗田”為題發言。他表示,談論“人文灣區”,必須警惕將其簡化為經濟協同的附屬品。認為大灣區真正的戰略價值,在於同時具備三重文明屬性,包括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前沿陣地(澳門媽閣廟四百年香火未絕)、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性轉化的試驗平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制度設計)、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價值的對話窗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策展邏輯)。 吳志良稱,過去一兩年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嶄新路徑和全新生產要素。應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好更有效在大灣區促成共同體意識的構建。首先,要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讓基礎設施成為文化認同的載體。其次,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可利用粵港澳抗戰與空間虛實重構,組織青年人用AI技術,重塑這段歷史,讓愛國、愛港、愛澳精神薪火相傳。此外,在橫琴跨境數字文化貿易試驗區,嘗試突破,澳門文創企業的影視作品,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在廣州確權、深圳融資、香港發行。 建數字孿生中心 吳志良認為,要釋放人文灣區的全部潛能,需在三個維度實現突破。一是文化基建的數字化轉型。倡議建設“大灣區文化遺產數字孿生中心”,對開平碉樓進行厘米級三維建模,其數字分身既可支撐學術研究,又能生成沉浸式文旅產品。該中心應開發“文化DNA圖譜系統”,用算法解析廣彩瓷器紋樣的中原圖騰與南洋符號,為文明交融提供量化研究工具。 二是制度創新的風險對沖機制。建議在自貿協定中增設“文化例外條款”,如允許橫琴長隆劇院引進拉斯維加斯水舞秀時,保留三成以上本土創作團隊佔比。同時,建立“非營利藝術機構跨境通辦”機制,使香港藝術發展局或澳門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劇目,可直接在中山或橫琴的劇院上演。 三是評估體系的國際話語建構。倡議設立“大灣區文明互鑒指數”,將宗教和諧度、文化遺產活化效能、跨境文化消費增長率等指標納入評估。更應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橫琴設立全球首個“灣區文明觀察站”,將“澳門歷史城區社區參與模式”、“深圳城中村文化保育經驗”轉化為可推廣的全球治理方案。 本報記者 牛寅虎 報道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