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可可 “澳科一號”成灣區科技名片 衛星數據促成大量科研成果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張可可在“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指出,“澳科一號”項目已成大灣區的科技名片,強調大灣區的發展需要面向國際前沿,面向國民經濟,面向國家需求的項目。 張可可以“澳科衛星:科技創新與灣區發展”為題發言。他表示,一個項目要在灣區成長,需具備四個要素:一是必須代表科學的前沿;二是必須是國家和灣區所需的話題;三是能夠應用到國民經濟、大灣區經濟的發展上;四是能夠代表灣區在國際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可可以澳門科學衛星項目為例,指出“澳科一號”衛星主要任務是研究測量地球磁場的變化。該衛星有諸多創新,包括全世界首個低軌道空間地磁衛星,中國首個配備非常穩定的光學平台衛星,以及中國首個配有無磁星敏儀的衛星等,是大灣區的驕傲,也是澳門的驕傲。 “澳科一號”國際關注 張可可稱,目前,該衛星得到的大量數據,已用於深地、深空、深海的研究,作出大量優質模型,包括中國首個四維(RT)高精度全球地磁模型、世界首個利用AI獲得地球外核發電機三維流體運動結構圖、中國首個全球海洋海水運動磁結構圖、我國首次基於衛星對地磁暴中地球磁場巨變的觀測等,形成大量科研成果。 除科學價值,澳科衛星亦在航海、航空、航天、資源勘探、智能駕駛、智能終端等領域,產生大量國民經濟價值,強調現代社會的正常運轉已離不開高精度地磁應用。 已簽十八合作協議 張可可指出,“澳科一號”項目雖小,但影響力很大,甚至已經成為大灣區的科技名片。包括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專門在倫敦舉辦研討會,對“澳科一號” 初步成果給予高度肯定。上周,歐洲航天局在澳門舉辦高規格的國際地磁科學研討會,再次令澳門和大灣區科技舞台在世界獲得高度關注。此外,“澳科一號”已與國際十八個著名研究機構簽訂合作研究協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