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交流環節現場 ![]() 穆欣欣 穆欣欣:AI是創作輔助工具 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穆欣欣指出,對各行各業來說,人工智能都是絕好的助手。但人工智能依靠大數據,並非個人經驗,會讓創作失去個性和特色。 AI潮流不可迴避 穆欣欣出席“人文灣區 · 數智灣區”論壇對話交流環節“灣區文化的現代表達”時表示,AI融入現實生活是一個趨勢,每個人都不可以迴避。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範疇的施政,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知識除進入學校課本外,也作為全社會通識教育,開展全民培訓,不讓任何人在AI時代掉隊。 不過,穆欣欣指出,一定要認清人工智能是人類的輔助工具,只能協助解決問題。創作時,人工智能最大的好處是隨時可以解答問題,生成資料,甚至給出創作方向。然而,文學創作自有其規律,創作是為表達,人工智能的生成,並不是“自我表達”,充其量是提供服務,或完成指令。 AI文筆矯揉造作 穆欣欣稱,創新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人,創新要走在AI前面。現在AI的文筆可取代九成五的作家,但目前AI文學創作的文筆,只能用四個字“矯揉造作”來形容,不是上層的文字,甚至令人感到反感。她透露,自己從來沒有用AI創作,但會利用AI收集資料。 穆欣欣指出,人工智能重構現在所有社會關係,但任何事物都有反面性,去年十大流行語之一的“智能向善”,正折射出AI不是必然轉化為人類生活的福祉,要看到潛在的危險,包括倫理、法律、道德及社會責任等問題都有待解決。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