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蹟龍門石窟 著名景點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伊河的兩岸,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其開鑿始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三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多個朝代,迄今悠悠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現存窟龕二千三百餘個,造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二千八百餘品,至唐代武則天時期,龍門石窟的石雕更達至中國石刻藝術的頂峰,其中尤以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更是當中的表表者,主佛高十七點一四米,面容豐滿莊嚴,據說是以武則天容貌為藍本,此外,萬佛洞、看經寺等亦為唐代傑作,展現盛唐氣象。二十世紀初,龍門石窟遭嚴重盜鑿及文革期間的破壞,許多佛首流失海外,解放後,政府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於二千年龍門石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四月中到洛陽城出差,回程因航班延誤多時,故有緣到龍門石窟一睹著名古蹟。晨光初露時分,與同伴踏上了前往龍門的石徑,明淨清澈的伊河在靜靜地流淌着,對岸的石灰岩山體被朝陽鍍上一層金邊,恍若佛光。 龍門石窟的西山入口處已聚集了眾多的遊人,拾級而上,石階被無數走過的遊人踩踏變得光滑。第一個大型洞窟是潛溪寺,窟頂的蓮花藻井尚算完整,四壁的小佛龕卻多已殘損。行至賓陽中洞,忽見一尊菩薩像衣袂飄逸,仿若 “吳帶當風”的神韻,在斑駁的石壁上依然靈動非常,可惜菩薩的面容已被鑿去,只餘一彎似笑非笑的嘴角,懸在千年的風煙裡。 正午時分,終於到達奉先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寺院 (露天大龕),盧舍那大佛端坐當中俯瞰着腳下雲雲眾生,大佛兩旁多位天神造像也是栩栩如生,遊人們爭相舉着自拍杆與佛合照。轉至香山,香山寺一帶遊人較少,這裡的洞窟多已風化,有些佛像只剩下模糊的輪廓,像是被時間之手輕輕抹去。在一處不起眼的小龕前,發現一尊保存完好的思惟菩薩,右手支頤,彷彿正在思考這千年來人間的滄桑變幻。 歸途沿着伊水岸邊行走。河水被午後的陽光照射得閃閃發光,忽然身後傳來清脆的鑿石聲,回頭望去,原來是幾名工匠正在修復一處殘損的佛龕,他們的身影映在石壁上,與千年前匠人的影子仿佛重疊了。遙望對岸,便是剛才走過奉先寺,遠觀盧舍那大佛更見宏偉,一條觀光小船在河上輕輕飄過,大佛的面前,人在時光的洪流裡,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 如今,龍門石窟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見證了中國古代政治、宗教與文化藝術的變遷,千年風霜雖使部分造像殘損,但其莊嚴氣韻仍震撼人心。 朗 月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