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古廟探記



    古廟探記



    我搓拭着家中常蒙灰塵且破舊不堪的古銅鏡,從破裂的鏡面中看見身後的大廈。為了修復這面銅鏡,我背着它行走百里,正當我遊走之際,遇見了一廟宇。



    該廟宇位於繁忙的美副將大馬路,青瓦灰磚,古樸典雅。當時我略為恍神,誤以為自己中了狐仙的法術,產生幻覺,因而看見從石屎森林裡彈出的廟宇,但我細想澳門並沒有狐狸,以二十一世紀的說法,那該是時空扭曲。不過顯然這兩種說法也不正確,因為參拜的人穿着的是現代服飾。

    澳門雖是彈丸之地,卻留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建築,古今兼容可說是該處的特色。眼前這座古樸的廟宇,名為普濟禪院,屬澳門三大古剎之一,創建時間未知,但內裡有一座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年)的古鐘,比我一家的年齡還要年長。廟宇所處的區域,原身是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建村的望廈村,為澳門最早的華人村落之一。當時村民大多來自閩潮一帶,尤其是廈門,因而望廈有着“遙望廈門”之意。在舊時,村落聚集之地自然少不了廟宇的存在,以寄託精神信仰,因而普濟禪院一帶還設有觀音古廟、康真君廟等多間寺廟,至今仍能看見它們的蹤影。

    習慣易使人麻木,日常常見的景色,當你放慢腳步細心觀察,便會產生一種異樣感,就好像顯微鏡突然把物件放大了,熟悉的東西以新穎的方式呈現於眼前,讓人無所適從,甚至生恐。我在普濟禪院前,產生了一種被往下拉扯的墜落感,調整好呼吸後,便遵從自己的探索慾,從懸崖深淵爬上地面,往廟宇前進。

    普濟禪院是敬拜神明、祈求福澤的聖地,內裡由大雄寶殿、長壽佛殿及觀音殿三殿組成,供奉了三寳佛、彌勒佛等十多尊各方神祇,不知從哪裡聽聞馬可

    · 勃羅也是其中一位羅漢,屬實有趣。此處又有觀音堂之名,觀音似乎是該廟最受信眾敬愛的神祇,每年的觀音誕及觀音借庫,廟宇裡香火鼎盛,信眾絡繹不絕。父母說我與觀音上了契,是觀音的女兒,因而以往我常到該處隨父母參拜。

    這裡並非一般的廟宇,除了寺廟常見的佛像、銅鐘外,還藏有大量的珍貴壁畫、卷軸和書法,聽聞這些珍寶是抗戰時期借居於廟宇的文人雅士留下的,不過我不懂書畫之事,因而對它們沒有太大興趣。

    昔日,常於三殿徘徊,上香結束後便隨父母回家。重遊舊地,不經覺間來到一座從沒見過的小殿。這座小殿給人“

    沉香”的感覺,我指的不是氣味,而是沉香木的色調與香氣所給人的氛圍。這裡似乎不供信眾拜祭用,因為沒有香爐,而且佈置上略像家中小廳,設有椅桌,我猜想這裡平常是僧人的聚會地。

    小廳環境幽靜,四處沒有人,因而腳步聲清晰可聽。一呼一吸,我小心翼翼地行走,正當以為走到盡頭時,“柳暗花明又一村”,發現尚有道路,便沿着光線前行,結果那裡的景象讓我為之一驚,普濟禪院內竟然藏有一個庭園。我猶如志怪小說裡的人物,莫名來到一個奇異的地方。庭園闊大,有數座中式涼亭,當中一個名為月中亭,名字雅致。園內的石桌及石凳被鐵鏈封鎖包圍,我注意到附近有一碑亭,旁邊有一說明牌,細閱文字後,猶如被雷電擊中。

    學習過中國歷史的人該知道《中美望廈條約》是在澳門簽署,原來該處便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條約的所在地。一八四四年,美國代表就是在此處與清廷欽差大臣簽署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歷史書的文字竟在我眼前活活轉成畫面,心中五味雜陳,不過事件距今遙遠,遙遠得令人思緒飄散,我並沒有因此衍生出更多的悲痛與不憤情緒,而是靜靜地、靜靜地呆望着這些冷冰冰的石桌、石凳與碑亭。

    這裡雖然是封建時代的遺留物,但園內的一切都像是新建的,看不到歲月的痕跡。此時終於看到了寺廟內的人,他們正在打理庭園。寺廟內的人仿似遊戲世界內的NPC,原以為他們會驅趕我走,結果卻熱情詢問我從何處來。被數個人包圍住,讓我略感慌張,只好傻笑,正當打算逃走之際,他們卻熱情不減,引我繼續往庭園深處走,真是奇遇。

    接下來,我沿着道路,走上階級,來到了一個假山流水噴泉前。這座噴泉仿似迷你瀑布,放有童男童女的石像。園林禪意幽深,“嘩嘩”的流水聲更是讓人感到清爽之意,心靈如被洗滌。滿是綠意的園林,生機繁勃。在連理樹下,坐立了一個石造的笑佛像,此時,我注意到石像四周的十二生肖獸首,或許是園內的石桌、石凳緣故,我回想起那批被劫掠的圓明園獸首銅像,那段悲痛的過去。一百六十多年至今仍有數個獸首下落不明,尚未回歸祖國,讓人嘆息不已。

    我把視線從獸首身上抽離,抬頭看見前方有一牌樓,牌樓刻着字,右側是“

    妙覺”,中間的看不太清,只看懂“大汕宗”三字,想必是該處有名的僧人。而最左側的則讓人震驚,竟是“圓明”二字,或許是“明園”,但我更偏向前者的讀法,證明我的聯想。往“圓明”深處走,發現內裡別有洞天,這裡不僅藏了一個庭院,竟然還有一座後山。在澳門半島寸土寸金的情況下,禪院能擁有這麼大的一塊地皮,實屬罕見。後山四處立有碑林,甚至設有墳墓,當中一個為甲戌風災八十二名遇難者合葬墓。甲戌風災是澳門史上最多人死亡的風災,這八十二人便是當時無法核對身份的死者。心裡作怪,陰風陣陣,再往高處走,我發現這裡確確實實是先人的“休息處”,不便久留,於是便加緊步伐原路折回。

    從死亡之地踏出,又回到了生機勃勃的庭園。臨走前,我發現獸首後有一小池,上方有數座坐落在小石塊上的佛像,它們仿似巨大版的盲盒人物。近看,石塊上竟刻有夢想、心願、隨遇而安等文字,讓人莞爾一笑,隨即拍下照片留念。

    片刻便回到廟門前,眼前的高樓敲痛了我,我沒有發出銅鐘的聲響,卻以沉默代之。剛才我仿似掉進了時空的縫隙中,要不便是陷入扭曲的空間內,因此過去與現在的景象才會在我眼前不斷交疊。當我翻看證據時,唯有那張小佛相片,以及背包上的銅鏡,告訴我這一切並非莊周夢蝶。



    木    寺



70

鮮花
18

握手
99

雷人
80

路過
10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