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共融與工藝新生 ——《中葡薈澳:澳門手工藝創新人才培訓》項目之思 澳門是中西文化的彙聚之地。多元文化的民俗民風和藝術形式在這裡扎根、交流、交融,不僅造就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也形成了珍貴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在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之際,澳門科技大學國家藝術基金《中葡薈澳:澳門手工藝創新人才培訓》項目的開展具有文化交流和精神凝聚的長遠意義。該項目有助於發揮工藝美術傳承、人才培養、設計創新的重要作用,並將進一步深化與葡語系國家的文化交流。 一、文化價值:澳門手工藝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文化是創意的源頭,是塑造本土設計的根基。黨的二十大開啟了民族復興新征程,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葡薈澳:澳門手工藝創新人才培訓》項目響應號召,深挖澳門獨特的手工藝傳統,以造船工藝和葡式瓷磚藝術為重點,進行創新人才培養,開展了文化研討、公益培訓、創作實踐和展示交流活動。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倡導在文化生態和日常生活的語境中理解和認識傳統手工藝的價值,而非為了藝術而藝術、為了學術而學術。手工藝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繫不可割裂,不能僅以孤立的方式欣賞或保護,應結合澳門獨特的風土人情,深入挖掘和拓展其工藝美術傳承的價值。 二、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與學術提升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重點人才培養項目,《中葡薈澳》創新性地構建了一套系統化、跨學科的培訓體系。授課階段彙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師資團隊,並與葡語系國家的國際頂尖藝術家和文化學者深度合作。同時,項目緊密結合培訓主題,實時開展工藝美術實踐及藝術創作的指導與交流,促進工藝經驗的傳承與創新。培訓過程不僅關注文化認知和工藝美術體驗,更積極拓展至工藝美術應用與設計創新領域,探索傳統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路徑。這種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有助於推動澳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手工藝行業的創新發展,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繁榮。 三、國際合作:中葡文化交流與全球化視野 澳門手工藝不僅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吸收了世界先進文明。《中葡薈澳》項目的另一重要特點在於其國際化視野。作為中葡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澳門具備得天獨厚的國際合作基礎。項目實施過程中邀請了葡語系國家的工藝美術大師、學者及藝術家參與教學與研討,使學員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環境中深入理解葡萄牙及其他葡語系國家的工藝美術傳統,並結合本土實踐進行創新,以促進澳門手工藝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 “一帶一路”倡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賦予了疊加優勢,在此背景下,應堅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中葡手工藝資源。通過全球文明多元共存的視角,澳門能夠進一步發揮其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的樞紐作用。通過該項目,澳門手工藝得以在更廣闊的國際平台上展示其獨特魅力,同時借鑒葡語系國家的經驗,為澳門乃至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化發展提供重要啟示。 四、藝術創新: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轉化路徑 創意是觀點,是創新的起點;創新是成果,是創意的實現。在此過程中,設計是從創意通向創新的關鍵資源。當代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表明,設計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視覺藝術或工業製造範疇,演變為一種創新型知識體系,其內涵與外延均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設計不僅是一種生活理念和美學追求,更是一種社會發展戰略和產業升級的路徑。它通過對傳統文化、工藝美術技藝和現代科技的融合,實現從物質形態到精神體驗的多維度創新。 該項目在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轉化過程中創新扮演着橋樑和催化劑的角色。通過設計思維的引入,傳統工藝美術可以突破單純的手工製造模式,融入當代審美、功能需求與市場導向,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項目也證明了設計創新推動了傳統工藝美術與數字技術、智慧製造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結合,使其在全球文化產業體系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 五、結 語 《中葡薈澳:澳門手工藝創新人才培訓》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為澳門的傳統工藝美術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也為全球範圍內的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範例。它以實踐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創新驅動的藝術發展路徑。 未來,我們期待該項目能夠持續深化,對接更多國際資源,拓展研究領域,同時結合數字化、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動澳門手工藝的智能化、產業化發展。通過這樣的努力,澳門的傳統工藝美術不僅可以在本土煥發生機,也將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獨特的文化價值。 中國文聯副主席 國家藝術基金學術委員會委員 潘魯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