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郭守敬巡天望遠鏡 逾千銀道面背景類星體被發現 類星體是發光巨大的活動星系核,由於其距離極其遙遠且明亮,被天文學家稱為“類星體”。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致力於發現更多類星體,用於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超大質量黑洞、宇宙再電離過程以及星系的形成與演化等宇宙熱點問題。 中國、荷蘭等大學的學者組成的天文學團隊在利用中國天文大科學裝置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進行光譜巡天觀測中,認出一千九百八十二個銀道面背景類星體,其中一千三百三十八個為新發現。據天文學者介紹稱,類星體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射電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在發現之初,類星體是一種顯得很神奇的天體。最早被發現的類星體,分別是一九六○年發現的3C48(這是一種星表編號)和一九六二年發現的3C273。類星體看起來像一顆普通的恆星,但是它的光譜很奇怪,當時的天文學家對常見天體的光譜都很熟悉了,但類星體光譜中出現的發射線,卻無人認識。另外,從照相觀測看,類星體貌似就是一顆普通的恆星,但它的射電輻射太巨大,遠超恒星,且含有星系特徵……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天體並不簡單。 銀道面是銀河系內恆星、氣體、塵埃高度聚集的區域,形成一個“巨盤”橫亙在夜空。過去數十年來,儘管類星體巡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在天區覆蓋範圍上仍存不足。據天文學家介紹,大型類星體巡天主要關注北天、南天的高銀緯天區,通常不覆蓋銀道面天區,再加上銀道面方向上嚴重的塵埃消光、紅化以及密集的星場,使搜尋銀道面背景類星體十分困難,進而難以對銀道面天體測量系統誤差進行準確估計。 “目前通過光譜證認發現的類星體已有近一百萬個,但基本分佈在南北銀冠區域。銀道面區域的背景類星體由於前景的高塵埃消光和高恆星密度,一直是類星體搜尋的‘無人區’。”天文學者說。 天文學者表示,此次發現讓研究者們看到了基於光譜巡天在銀道面區域搜尋背景類星體的潛在空間,為將來更好地研究、應用這些類星體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悉,下一步,該天文學團隊仍將利用郭守敬望遠鏡巡天繼續對銀道面背景類星體開展研究。我們期待經過新一輪觀測數據,能發現更多銀道面背景類星體,並應用於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 新 丁 |
請發表評論